預設醫療指示|團結香港基金倡訂服務框架 配合市民晚期照顧意願
賦權病患預設醫療指示、可拒絕維生治療的《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去年底交立法會首讀及二讀,團結香港基金今日(9日)表示支持立法,並希望本港能制訂更全面的晚期服務,包括制定標準化預設照顧計劃框架等,幫助市民及早表達個人對晚期照顧的意願。
團結香港基金總裁李正儀說,隨著預設醫療指示的立法,公眾對晚期照顧的重視日漸增強,希望藉此契機擴大晚期照顧討論範圍,幫助市民及早表達個人對晚期照顧的意願,避免因事先溝通不足,導致由家人代病人作決定的雙輸局面,同時呼籲政府整合和協調現有醫社資源,降低市民獲全面晚期服務的門檻。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周嘉俊認爲,政府可與大學或非政府機構合作,制定標準化預設照顧計劃框架,保障市民的晚期照顧權益,建議借鑒英國、新加坡和澳洲的經驗,框架涵蓋專業人員培訓,並預設照顧計劃納入醫健通,協助醫院不同部門特別是急症室與其他醫療和社福機構溝通。他強調,框架應以人為本,設計訂立預設照顧計劃的個人歷程。
他解釋,現時不同機構提供的預設照顧計劃服務包括醫療、長期護理、財務法律和後事安排等,著重點不同,如醫管局關注醫療和長期護理,財務法律和後事安排的關注較少;目標受眾也有不同,醫管局的受眾是晚期病患,賽馬會安寧頌受眾是預期壽命少於十二個月、有社會心理或靈性困擾和有特定醫院轉介的病人。周嘉俊認為要統一計劃,建議重點放在幫助病人表達自己的價值觀、信念和偏好,讓計劃更個人化。
他又指,社會上有非公共機構項目連接不同晚期照顧服務資源,惟服務較零散,認為政府應訂立連接醫院和社區的服務策略,方便醫社協調和合作,全面評估患者需求,為他們匹配合適的服務,並定期進行跟進,確保病人能獲得協調有序的護理服務。
推廣生死教育 倡納入中小學課程
周嘉俊說,雖然市民對晚期照顧認識較淺,但對此並不抗拒,政府應策略性地針對不同生命階段和準備程度的市民,採取循序漸進方式推廣生死教育,並納入中小學課程,從小培養公眾對晚期照顧的正確認識;針對健康狀況轉差的市民及其家人,醫療和社康人員應主動提供關於預設照顧計劃的資訊,為市民後續制定相關計劃及預設醫療指示奠定基礎。
培訓方面,周嘉俊指可為提供醫社服務的社區專業人員和義工,推出認證機制及提供誘因,讓他們受訓成為預設照顧計劃輔導員,及後於不同服務環境中提供有關諮詢服務;政府亦應於大學課程及在職培訓中加強晚期照顧的元素,強調平衡疾病管理與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重要性,避免出現過於側重治療護理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