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圖】全港最早吊車喺邊? 清朝畫家見過都話:巧奪天工

撰文:顏寧
出版:更新:

今天說起吊車,只想起海洋公園。 但可想像到早在125年前,香港已出現吊車系統,連繫英皇道和柏架山大風坳嗎?
這個吊車系統在清光緒年代已經存在,畫家吳友如將之稱為「銅鑼飛棧」,可能是認錯該處是銅鑼灣。他在《海國叢談》描述那吊車,感嘆:「泰西人巧奪天工,至窮思議,有可超設棧之法而飛越者,則謂之飛棧而無不可。」

當時的吊車會在太古水塘上方經過。(太古集團香港歷史檔案服務)
+5

清畫家吳友如這樣形容吊車:

「香港銅鑼灣山峰高峻,上聳雲霄,振衣直上者恆苦跋履不易,乃太古糖局竟建屋於其上……於是製成一桶,可容五六人。其上也如匹練之升空,其下也燭之武之見秦師。錘而出之,上下自如,不費足力,人感嘆其法之巧。」

據說,吊車曾經是單纜設計,但一次發生意外後才改成雙纜。吳友人筆下亦有描述一次吊車斷纜意外:「一日有六西人坐此桶中,扶搖直上,及至半空,繩忽折斷,六人者咸如鳥之飛墜,內有一人受傷,其五人者幸各無恙云。」

太古為外籍員工興建 往來別墅和廠房

這個「銅鑼飛棧」吊車系統由太古洋行為外籍員工興建,他們不適應香港的濕熱天氣,太古便在柏架山興建宿舍和大風坳設避暑別墅供他們居住。為了方便住在山上的員工上山下山,太古在1892年興建了柏架山吊車。每日早上8時至凌晨不停運載乘客往來大風坳和英皇道。 

【百年前絕世筍工】住半山搭吊車返工 包食宿仲免費睇戲?

吊車的起點在英皇道裕民街附近,終點站位於大風坳。吊車長度約2.3公里,地面至最高點有約66.6米。吊車由蒸汽機械推動,備有兩架開放式車卡,各可接載6人 。由於糖廠和船塢員工經常在夜間加班,12時後員工便需要徒步或坐轎登山。1964年開始在太古船塢工作的盧覺強憶述,當年外籍高級職員會在華蘭路附近等轎夫上山,「好似舊片咁,前後都有一個人抬,中間有張凳畀一個人坐。」

別墅和吊車後來因效益一般,於1932年進行拆卸。Facebook專頁柏架山吊車關注組指,吊車屬香港交通里程碑,希望能引起大眾關注。關注組指現時在山上仍有吊車遺跡,「若然將來當普通山石剷走咗,哩啲歷史證據就會無咗。」

關注組指現時在山上仍有吊車遺跡,「若然將來當普通山石剷走咗,哩啲歷史證據就會無咗。」(由柏架山吊車關注組提供)
別以為這張照片是歐洲的吊車,它就是曾經在柏架山上出現的「銅鑼飛棧」。(轉載自柏架山吊車關注組Facebook專頁)
除了維港之外,在吊車上可看到山下的太古工業城。(太古集團香港歷史檔案服務)
從柏架山上俯瞰下去,維港依然清晰可見。(太古集團香港歷史檔案服務)
(轉載自柏架山吊車關注組Facebook專頁)
(轉載自柏架山吊車關注組Facebook專頁)
(轉載自柏架山吊車關注組Facebook專頁)
左下方水塔形建築就是吊車總站,位置大概是今天於祐民街116巴士總站。(太古集團香港歷史檔案服務)
1964年開始在太古船塢工作的盧覺強憶述,當年外籍高級職員會在華蘭路附近等轎夫上山,「好似舊片咁,前後都有一個人抬,中間有張凳畀一個人坐。」(顏寧攝)
昔日的吊車總站就是在英皇道祐民街附近。(顏寧攝)
吊車總站的位置大概是今天於祐民街116巴士總站。(顏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