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E|歷史科開考 問中國發展是否外強中乾 老師稱可批判地作答

撰文:洪芷菁
出版:更新:

DSE歷史科今日(2日)開考,試卷分為卷一及卷二,其中卷一設「四選三」資料題,涉及中國史、香港史、歐洲史,而卷二設「七選二」論述題,涉及日本史及較偏門的巴爾幹半島的種族衝突等歷史。

其中卷一要求考生回答在1927至1937年間中國的發展能否被視為「外強中乾」,有歷史科老師表示,考生仍然能以批判角度作答,亦可答「外強內強」,甚至「外弱內弱」等。有考生則認為部份題目偏門,作答要求如「論文」,另有內地自修生稱,偏好中國史及世界史,又稱本身具備有關中國內地歷史知識亦有助作答。

DSE歷史科今日(2日)開考,天水圍賽馬會萬鈞毅智書院 作為其一試場。(洪芷菁攝)

卷一涉中國外交、香港電影等

DSE歷史科今日開考,卷一「四選三」題目中,第一題問1927至1937年間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及發展,涉及中國期間所作的外交努力及在此年間能否被視為「外強中乾」;第二題問1970年代至1990年代的香港電影發展等,提及嘉禾電影與李小龍簽約拍攝的功夫片;第三題設漫畫考核有關1930 年代的歐洲,國際聯盟考慮實施石油禁運以回應意大利入侵阿比西尼亞及1930年代後半期的歐洲局勢,不過其一分題將「墨索里尼」錯寫成「墨索尼里」;第四題亦設漫畫及數據表,考核有關20世紀下半葉的歐洲經濟統合。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中學歷史科科主任謝榮燊表示,今屆卷一試題「大路」、程度適中。(洪芷菁攝)

老師:試題「大路」 兩面作答形式少見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元朗信義中學歷史科科主任謝榮燊表示,今屆卷一試題「大路」、程度適中,其中題一(c)問及中國在某年間的強弱、題二(c)問及香港在亞太區扮演着文化和經濟方面的中間人,已為考生「拆題」,分為兩方面作答,類似問題亦在卷二出現。他認為這過往試卷較為少見,可視作新題型,但題目問得直接,字眼亦非常清晰。

考核批判思考是歷史科一向做法

被問及如涉及國家議題的問題,以批判角度作答會否失分,謝榮燊表示,並非要避免多角度作答。他舉例題一(c)問在1927至1932年間中國的發展能否被視為「外強中乾」,考生可以同意立場作答,亦可答「外強內強」,甚至「外弱內弱」等,仍會考核考生的批判思考,亦是歷史科一向做法。

另外,他指出卷一題四(c)藏有伏位,問有關歐洲在經濟統合過程,有考生經常會忘記分西歐及東歐兩方面作答。他續指,這題問的年期為1971至1999年間,亦涵蓋冷戰前後時期,較為有趣。

被問及如涉及國家議題的問題,是否能以批判角度作答會否失分,謝榮燊表示並非要避免多角度作答。(洪芷菁攝)

卷二考華人管治香港、中國共產主義革命

卷二方面為「七選二」題目,第一題問直至1941年,華人領袖及組織參與對香港的管治的重要性;第二題問1921-49年間中國的共產主義革命在不同時期的特色;第三題問二十世紀首三十年及後三十年日本在政治、經濟及文化方面的概況;第四題問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帶來的政治轉變;第五題問1962-85年間,冷戰發展受「核戰的恐懼」的影響;第六題問1980-99年間國際介入處理巴爾幹半島的種族衝突的成效;及第七題問二十世紀下半葉,政府間組織如東南亞國家聯盟及聯合國應對地區及國際問題。

減少批判好壞的題目

卷二第三題問,二十世紀首三十年及後三十年日本在政治、經濟及文化方面的概況,並討論這些概況是否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仍存在。謝榮燊指,以往試卷會要求分析日本在現代化不同方面的「成就」或「缺陷」,則今次試卷僅要求描述相關狀況及是否仍存在,而以往會更多要求考生批判其好壞,他認為今年減少了類似題目,反而注重考生的史料知識。另外,他認為卷二除了題二、七,其餘題目均為立場題,如以往一樣考核批判思考的份量不減,不過第六、七題較為偏門,是學校授課中較少接觸的課題。

提早離開考場的許同學認為試卷程度一般,但部份題目較偏門。(洪芷菁攝)

考生:部分題目偏門 作答要求如「論文」

提早離開考場的許同學認為試卷程度一般,但部份題目較偏門,例如卷二題要求描述二十世紀首三十年及後三十年日本在政治、經濟及文化方面的概況,作答內容比以往更詳細如同「論文」。他亦指,卷一所選答的三題基本只需引用資料作答便可,但過往試題會要求考生解釋某些用語。另外,他覺得香港史有關華人地位在過去幾年經常出現,但今年只出一題,感到意外。

內地自修生趙同學認為,試題相對往年較易,而她偏向作答中國內地及世界史的問題。(洪芷菁攝)

內地自修生:具中國內地知識助作答

內地自修生趙同學認為,試題相對往年較易,而她偏向作答中國內地及世界史的問題,又稱本身具備有關中國內地歷史知識亦能運用到,但較少複習或選答香港史和日本史。她認為卷二題四要求分析三項第二次世界大戰對世界帶來的政治轉變,涉獵面較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