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建友善商店網絡 為拾荒長者提供休息補給空間及停泊手推車

撰文:洪芷菁
出版:更新:

本港有不少長者每日穿梭在街頭巷尾拾荒,然後變賣手中物換取報酬,一部手推車為拾荒長者提供不可或缺的角色,承載著他們微薄的收入或心靈的寄託。然而這部「搵食工具」若存放不善就會被食環署沒收。
一個名為「拾連」的外展計劃,近期在北區邀請12間店舖建立「回收友善商店網絡」,由店主提供休息及補給空間給拾荒長者使用,甚至在店舖範圍提供停泊手推車位置的「避風港」,營造友善社區。

「拾連」舉辦「執『紙』之手一社區回收月」開幕禮於今天(1日)舉行,設有攝影展覽,展出社區攝影師何家豪(前排左一)追蹤拍攝回收工作者的生活。(洪芷菁攝)

不想獨留家中 拾荒竟日僅百元收入

住在上水的吳婆婆原先居於古洞,後因有危樓情況,被恩恤安置到上水,但仍習慣每日凌晨5點45分搭巴士到古洞街市拾荒,收集紙皮、汽水罐等,「好多㗎會,一個禮拜有一大袋……一千個(汽水罐)」,但一日收入約100元。

接觸吳婆婆三年的社工透露,吳婆婆的丈夫回內地探親時不慎中風病發,在內地留醫,醫藥費昂貴,令她的經濟負擔百上加斤。後來丈夫不治離世,吳婆婆獨自居住而感空虛,故以拾荒寄託心靈,社工表示,「有時佢(吳婆婆)都會話,佢唔想匿喺屋企,因為佢匿喺屋企就會胡思亂想。」

用拐杖步行仍拾荒 為打發時間

王婆婆通常執拾紙皮及膠樽,有一次參與回收活動賺取了4000積分,換到一支食用油及兩包米,「今朝執到十幾廿個(膠樽),行出去氹氹轉個球場啊」不過她覺得執拾紙皮報紙賺取很少,「好少錢㗎咋,十蚊八蚊㗎……賺唔到十五蚊」。

王婆婆因為曾經弄傷腰及腿,所以出行都用拐杖,而兒子結婚搬離家後亦有付給她充足的生活費,但她仍樂於拾荒,「得閒過頭,無聊過頭……打發下時間,當散步咁。」

回收友善商店網絡 供長者休息及泊「車」位

「拾連」計劃建立「回收友善商店網絡」,現時主要集中於上水及粉嶺區,約12間店舖如餐廳、回收舖及生活用品店,店主可以提供休息及暫放手推車空間予拾荒長者,或提供食物飲料、藥品等物資。其中一間餐廳老闆亦提供餐廳後巷的私人空間給拾荒長者停泊手推車。

新設計手推車提高安全

此外,「拾連」與理工大學賽馬會社會創新設計院,共同設計專門為社區回收工作者而設的手推車。該手推車特設響鈴及煞車掣,可供拾荒長者在街上推車時提醒路人避開及煞車,加強安全。另外亦設有工具箱可擺放𠝹刀等工具及私人物品。

計劃開展至今,透過外展形式於北區、油尖旺及土瓜灣區接觸超過 200 位社區回收工作者,並向約 80 位會員提供職業支援服務和關顧服務。該計劃希望這群長者的貢獻被社會肯定,亦透過「社區回收」這項獨特的工作,連結各行各業,為香港縮造一個回收友善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