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宗頤文化館首辦聽障主題巿集 機構:畀公眾睇到佢哋嘅潛能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疫情無法外遊,逛巿集成為港人周末消遣,若遊覽景點之餘又鼓勵殘障人士自力更生,何樂而不為?饒宗頤文化館今日(23日)起一連兩日舉辦「25分貝巿集」,推動聽障、肢體殘障、智障人士開檔售賣工藝品,其中有從事醫院文職的弱聽女員工因寫得一手靚字,5年前起寫祝福語「賣字」,成功接獲外國訂單指希望為中國收養的養子寫上聖經中文金句,亦有患聽障的程式編寫員與同路人開檔賣皮革、星空棒棒糖等工藝品,期望讓外界看到他們的多元性,主辦單位指因疫情兩度延期,甚至有檔主以個人身體原因退出,期望公眾透過體驗活動或與檔主交流,推動社會傷健共融。

+5

場內設有20個檔攤及體驗活動 檔主包括聽障或殘障

由香港聾人福利促進會主辦、以聽障體驗為主題的《25分貝巿集@聾星街》,今日(23日)起一連兩日朝11晚7在美孚青山道饒宗頤文化館舉行,現場共有16組聽障及4組不同殘疾類別的攤檔,售賣不同類型的皮革、祝福語句書簽、手作食品、燙畫小布袋、毛氈,心口針、耳環、手袋等不同工藝品,除此以外,主辦單位在場內設有聽障體驗遊戲,例如戴上耳罩遊走巿集,在背部貼上詞語,再用手語、唇語及身體語言與其他參加者或檔主溝通估字,體驗聾人的無聲世界,亦有聽力測試及認知攤位遊戲,加強公眾對聽障人士的了解。

首次參與巿集「賣字」的雙耳輕度聽障檔主劉盼迎,3歲時發燒及中耳積耳,手術康復後出現弱聽,對方要說得很大聲或環境較寧靜才能聽得清楚說話內容,由於弱聽介乎健聽與聽障人士之間,一度對自己身份感覺很模糊。「兩頭唔到岸,我又唔係聾人又唔係健聽人士,唔係嚴重聽障就冇戴(助聽)耳機,朋友以為我聽得清楚,奇怪唔回應佢,我又覺得自己聽得辛苦,以為你哋同樣聽得辛苦,所以講嘢大聲咗。」但漸漸她學會與弱聽共存,甚至感恩這個缺陷讓她認識世界。「佢雖然係一個阻礙,但感恩因弱聽參加不同活動,例如透過聾福會認識其他殘障人士,呢個世界好大,唔係剩係得健全人士,自己圈子都闊咗,呢家學咗手語添。」

弱聽人士對身份一度感模糊:感恩障礙令我睇到更大世界

盼迎現時在一家醫院任職行政助理,擺檔寫書法的興趣源於2012年在大埔一個工作室學習塑膠彩,其後協辦朋友的婚禮為新人寫字佈置獲讚賞,於是2016年開始在網上為不同需要的人士透過水彩寫聖經或祝福語句,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接獲外國訂單,對方是一名女士,她剛剛在內地收養一名兒子,希望兒子能夠理解聖誕經文,於是拜托盼迎寫聖經中文金句,再空郵至當地收件,事件令她加強信心,一年後正式開網店「賣字」,為客人訂製個人化卡片,今次在檔位展出不同作品,容許到場顧客自由定價。

另一位任職程式編寫員、左耳中度聽障的聾福會聽障青年支援網絡張智成,與不同聽障學生合作手製不同工藝品,包括皮革製品、星空棒棒糖及一口酥等。他稱在主流學校生活學習,但一度無法與其他健全同學交朋友,感覺自己很孤單,其後參加不同活動結識新朋友,最終逐漸融入主流社會,他認為聽障朋友面對困難或阻礙時「唔好怯」,要勇敢及主動講出需要,例如他戴助聽器後亦分不到「獅子」與「芝士」語音的分別,以前會勉強靠讀唇理解,但疫情戴罩後分辧生字的難度更大,「對方睇唔出我哋聽障,甚至以為我哋玩嘢,但我會講聽嘢麻麻地,係聽障,不如行去靜啲地方講嘢呀?」今次他開檔就是除了讓外界看到聽障人士不同技能外,成員中更有會計、體育教練、教學助理、社工、設計師等專業人士,打破公眾對聽障人士只能從事清潔等包裝等基層工作的迷思。

+1

聾福會資深社工姚珊珊表示,雖然坊間一直設有不同類型的巿集可自由參與,但聽障人士礙於溝通問題及信心不足,難以加入一般巿集展示個人產品,機構希望透過今次活動為聽障人士提供一個展示其藝術才能的平台,其間遇上疫情,活動兩度延期,並且有檔主因為作品不合季節性及個人身體原因退出,但她期望巿集的成功,能讓公眾體驗聽障人士的難處,雙方直接溝通,更能推動社會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