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書局西環店下月結業 第三代傳人盼闢新路留住二手書價值
已逾60年歷史、主打二手書的精神書局於上月底時宣布西環店因租約期滿,上址分店將會在11月底正式結業。消息傳出後,不少街坊趁着書局結業前緬懷一番。書局第三代傳人黃寶龍(Sam)對於西環店即將結業感到不捨,現正積極在附近尋找適合的位置,盼他日能在區內重開,與街坊再續舊情。他亦希望透過製造不同的切入點來吸引市民重拾閱讀的興趣,重新賦予二手書新生命,以及透過書籍保留各類型的文化。
精神書局由黃寶龍的爺爺黃森在1958年創立,名字來源自精神食糧。當年一本書的價格好比幾餐粥品,由於市民難以負擔得起一本新書的價錢,二手書市場因而興盛起來,讓大眾能在較相宜的價格下尋找「精神食糧」。
以二手教科書起家
精神書局初時在奶路臣街及通菜街街口擺檔,其後搬進附近地舖繼續經營。由於當時教科書少有改版,一本能持續用到十多年以上,故書局一開始是靠賣二手教科書維生。2002年,精神書局因應舊區重建而遷至北角,店舖面積變大,書局的主要二手書亦由教科書慢慢伸延至其他不同種類的書籍,例如漫畫和小說等,而西環店則在在1年後增設。
西環店6年前曾歷搬遷
原來西環店經歷這次的結業前,在6年前書局亦曾經歷一次因業主加租而需要遷離。黃寶龍指,當時西環店的舊舖位屬合租,故在完約前3個月才得知業主加租,而加幅亦令他們無法負擔。幸好的是在搬離舊舖3星期後,便順利找到附近另一舖位,租金也較相宜,故成功將分店留在西環。
見證住港鐵站由無到有,一啲街坊店舖執嗰陣,畀我哋嘅櫃用到依家。真係好可惜,每一件事都好似係噚日發生。
書局第三代傳人:見證附近社區變遷
在新舖位經營6年後,黃寶龍於9月初得知業主希望把店舖收回自用,便開始積極在附近尋找地舖安置書局,但現時未有找到適合的位置。「始終呢間店係我同同事一手一腳執出嚟,你見到啲書架同枱都係我哋自己砌出嚟,由零到有」。書局在西環已屹立十多年,黃寶龍見證着附近社區的變遷,「見證住港鐵站由無到有,一啲街坊店舖執嗰陣,畀我哋嘅櫃用到依家。真係好可惜,每一件事都好似係噚日發生」。多年來和街坊建立的關係,亦令他感到不捨。
難忘有小學生天天來「打書釘」
「日日返嚟書局,好有感情。我都望住出面個公園裝修咗三次,由冇乜小朋友去玩,到依家會有返啲小朋友,啲家長陪小朋友喺公園玩完,都會帶佢哋入嚟書店行吓」。令他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小學生每天都會來書局「打書釘」,「我由見佢睇少字嘅書,例如漫畫,到慢慢見到佢睇得越來越多字嘅書,覺得佢好勁」。
黃寶龍在十年前接手家業,他表示回來幫忙僅因一契機,「當時西環店有個職員因為要湊孫,所以舖頭人手唔夠,我就返嚟幫住手先」。他接手後亦重拾對書的興趣,故開始着手改變書局的營運方式,也在此時為書局開設不同的社交平台,拓展客源。
二手書係一啲已有嘅資源,點樣好好運用佢哋呢?我會覺得做二手書局會有一種使命,去協助保留各類型嘅文化同時,亦唔會造成浪費。
疫下多了本地人到訪書店
時移世易,電子書漸漸普及,不少一手書店都迎來結業危機,二手書局更不例外。但黃寶龍認為二手書店仍有其存在價值,「二手書係一啲已有嘅資源,點樣好好運用佢哋呢?我會覺得做二手書局會有一種使命,去協助保留各類型嘅文化同時,亦唔會造成浪費」。
他表示,雖然疫情下生意下跌兩三成,卻多了本地人到訪書店,令他看見希望,「起碼唔會係一潭死水先」。黃寶龍亦觀察到,市面大型書局大多只售賣主流和大眾化的書,希望二手書局能讓讀者找到自己想要及意想不到的書籍,化身他們的尋寶處,發掘更多可能性。
例如我會係舖頭租單車,佢哋可以透過單車遊覽堅尼地城同高街,返到嚟之後都唔係空手走,可以係書局揀返本有興趣嘅書拎走,都係提供一個機會畀佢哋接觸返書本。
盼於每區舉辦書展傳承二手書精神
黃寶龍為推廣二手書可算是不遺餘力,過往曾與不同團體如學校及非牟利機構等進行不少二手書活動。他希望透過不同的元素去吸引不是經常看書及前往書局的人。「例如我會係舖頭租單車,佢哋可以透過單車遊覽堅尼地城同高街,返到嚟之後都唔係空手走,可以係書局揀返本有興趣嘅書拎走,都係提供一個機會畀佢哋接觸返書本」。另外,書店內亦設有由書本疊成的打卡位。黃寶龍指,希望透過貼近潮流的方式,作為一個切入點來吸引市民重拾閱讀的興趣。
精神書局西環店即將結業,黃寶龍卻未有感到灰心,他希望以其他另類方法把二手書店留住,「可能會好似以往喺不同地方整返啲pop up(二手書展),之前半年一次。日後有冇機會可以一星期一次,同喺每區輪住搞?」他認為二手書展能提升大眾對二手書的認知,亦能傳承二手書局的不浪費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