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務管制遺珠 5600工廈劏房戶處境尷尬
政府自2019年年底宣佈成立劏房租務管制研究小組,小組於2020年4月成立,原定任期為18個月至本年10月,但據消息指政府於年初開始突然「加速」,有意於本年中旬今屆立法會前將租管「上馬」,背後原因自行判斷,然而加快成立租管對一眾基層劏房戶本應有益無害,但假如為了加速而放棄一些重要但有潛在爭議的規管重點,則本末倒置,最終基層受害。工廈劏房應否納入作規管對象正是其中之一。
撰文:葵涌劏房居民大聯盟成員吳堃廉
政府自2012年成立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開始承認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的問題,並於2013年發佈「分間樓宇單位」、「不適切居所」等數字,縱然一直被垢病數字屬推算嚴重低估,但總算有數可循。然而,工廈劏房的處境則更見尷尬。
相對私人樓宇的劏房,工廈本身是明確地非住宅用途,政府執法理論上是無可厚非。但隨住近年劏房租金越來越貴,呎價相對可負擔的工廈劏房吸納了不少基層。工廈劏房需求大增,租金與供應的急升是可預計的。
1工廈單位分間90個房間
根據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於2月上旬發佈的「葵青區工廈劏房現況調查」發佈顯示,工廈單位的居所實用面積中位呎數為200平方呎,高於《香港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 主題性報告: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 所顯示一般劏房單位樓面積中位數的107.6平方呎。而工廈住戶每月租住租金中位數為$4,250,稍低於一般劏房家庭住戶每月租金中位數$4,500 。因此,按中位數計算,一般劏房單位之呎租為$41.8,遠高於工廈住戶每月呎租$21.25,反映工廈劏房與一般劏房在每呎租金上的確有明顯差異,但亦較多年前升了不少;工廈劏房的供應增加依靠增加分割,該調查結果顯示,受訪工廈住戶單位的分間單位數目平均數為13.2間;分間單位中位數為8.5間,分間數目最高是1個工廈單位分間90個房間單位,遠高於一般私人樓宇單位的分間單位數目3.5個,可見在一般劏房租金不斷上升下,不少業主將工廈單位大幅分間成多個房間單位出租。
甚麼人居於工廈劏房呢?該調查指出工廈居民需要花近五成的收入於租金上,是「基層中的基層」,而葵青區工廈劏房情況只是社會的縮影。全港工廈劏房又是甚麼情況?《長遠房屋策略》2020周年進度報告指出居於非住宅大廈的住戶是5,600戶。
政府指納工廈為租管對象「不恰當」
明顯地上述政府推算數字完全不能反映實際狀況,亦對工廈劏房現況鮮有掌握,政府亦承認此點,因此政府一方面透過租管研究小組接觸工廈住戶,透過委託的研究單位「政策廿一」收集工廈情況;另一方面,亦透過統計處於人口普查2021加強收集工廈劏房數據。看似政府很關心工廈劏房內的一批「基層中的基層」,將工廈基層住戶納入租管的保障對象理應理所當然,但現實是政府一直在不同場發放訊息指工廈是「不合法」,納入為租管對象「具爭議」、「不恰當」,令一眾基層工廈住戶非常擔心自己將被排拒於劏房租管之外。須知一但定案,租管將不知何年何月再能檢討(上次檢討是2004年,當時是撤銷租管)。
政府這種對工廈劏房既關心但又冷處理的尷尬做法絕不是第一次。關愛基金「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住戶一次過生活津貼」自2013年經反映後已容許居於工廈的低收入人士手持租單申請津貼;但另一方面,屬基層安全網的綜援申請卻不承認工廈住址,拒絕批出津貼。這種矛盾處理方式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
劏房租管研究小組將於月底提交報告予政府,現時消息眾說紛紜,工廈劏房是否受到保障仍是未知之數。期望政府及研究小組考慮到可預見將來的工廈基層戶的膨脹人口,訂立一個真正保障基層的租務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