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社區伙伴】傘運過後 單靠網絡力量能重奪社區?

撰文:劉𨥈筠
出版:更新:

即便社區受眾聲音不同,平衡各方利益非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但網絡力量對於社區具有一定的正面影響,正如網絡公民獎的得獎作品,深入探討社會議題,並引起各界關注。

由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會和獨立媒體(香港)主辦,眾新聞、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香港獨立媒體網、端傳媒協辦及支持媒體香港01共同籌辦的《網絡公民獎》,迄今已進入第四屆,過去的星期六(12月8日)在香港兆基創意書院舉行頒獎禮,同場亦有「重奪社區咁易咩!『網想』能營造社區嗎?」的座談會,邀請分享嘉賓暢談對於線上的網絡世界與線下社區的關係的看法。

(左起)主持人梁啟智、香港01社區關係助理總監林立志、香港文學館「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執行編輯李卓謙、應屆網絡公民獎得主「旺角街霸」製作人林心怡、2014年網絡公民大獎「最佳文字報導獎」得主陳澤滔、應屆網絡公民獎得主「青衣島民」成員王必敏。(梁綺汶 攝)

網想社區與現實世界

網絡世界與社區的關係密不可分,嘉賓們因着過去不同崗位所累積的經驗,彼此分享意見。香港01社區關係助理總監林立志提出網絡世界的訊息傳遞迅速,但往往真假難分,公眾接收訊息時需要作出適當的過濾,並引用政府參考網民意見,有別於以往傳統諮詢市民的方法,說明網絡反映社區意見。

「青衣島民」召集人王必敏則舉出青衣戲棚以「環保」作為主題的例子,提出網絡是一個好渠道,令區外人士支持區內活動,亦可以反映市民想法。2014年網絡公民獎得主陳澤滔認為網絡上存在不少「鍵盤戰士」,參考網上言論時應該「重質不重量」,需自行衡量當中的意見是否具參考價值。香港文學館李卓謙則以文學角度出發,以出生於五十年代的一位投稿人以手稿郵寄方式投稿的例子,強調社區書寫必須一同連結線上及線下的人,缺一不可。

嘉賓分享網絡世界與現實社區的關係。(梁綺汶 攝)

社區誰屬?

主持梁啟智提出社區本存在不同的受眾,對於每個人心中的「社區」均有自己的定義。面對不同受眾對於社區的聲音,我們需如何滿足所有的訴求?「旺角街霸」製作人林心怡以「旺角殺街」為例子,當區內人認為此舉得以改善生活環境,區外人則認為是扼殺香港本土文化的發展空間,認為需平衡各方意見之餘,亦要從宏觀的角度衡量政策是否配合區域發展。陳澤滔以天水圍欖球場改建街市一事,同樣說明區外人與區內人的不同訴求,更提出有能力的社區組織須肩負責任,導導市民互相交流的方向。

除了區內區外的聲音存在差異外,王必敏提出即使在同一個社區,受眾對於同一議題亦有不同想法,舉例青衣通宵巴士路線的爭議,「山下」的居民認為巴士路線不必包括山上範圍,以縮短行車時間,「山上」的居民認為巴士應該顧及他們的乘搭需要,不應取消山上的車站。

評審委員(左起):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譚蕙芸,獨立媒體(香港)執委葉蔭聰,端傳媒副總編輯馬家豪,中西區關注組召集人羅雅寧,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項目統籌蘇麗嬋。(圖片由文化及媒體教育基金提供)

網絡公民獎2018

即便社區受眾聲音不同,平衡各方利益非一朝一夕能解決的問題,但網絡力量對於社區具有一定的正面影響,正如網絡公民獎的得獎作品,深入探討社會議題,並引起各界關注。網絡公民獎2018以社區項目作為主體,一共有17個(公開組)項目及5個(學生組)入圍,項目經網民投票(佔50%)及評審委員(佔50%)作評分。公開組項目「青衣島民/青衣環保戲棚」分別在評審及網民投票中均獲得最高分數,學生組項目「旺角街霸」在網民投票中位列第三,評審則給予最高分數,兩個項目分別成為網絡公民獎的作品。

公開組在網民投票中獲第二及第三位的依次為「港語學」及「織織復織織 義教 愛 分享」。學生組在網民投票得分最高的項目是「撻著SPARK」,第二位是「自閉 共融 路遠」。

「01社區伙伴」招募中!立即聯絡我們,成為01社區伙伴,利用01平台,凝聚各個社群! 查詢電郵:cr@hk01.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