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裔香港人」導賞員 遊屯門探秘藏於公屋中的清真寺

撰文:韋景全
出版:更新:

對於23歲巴基斯坦裔的麥加舒(Kashif)而言,「我會形容自己是一個巴基斯坦裔香港人」,而屯門是一個他稱之為家的地方,屯門區少數族裔導賞團導賞員。

民間智庫MWYO青年辦公室的文章提到Kashif,他能說一口流利的廣東話,他介紹原來富泰邨也有一間清真寺,但當然不是尖沙咀看見那圓頂型的清真寺,而是一個平凡的地方,不少居於富泰邨的少數族裔朋友,每當要進行宗教活動,例如祈禱、讀可蘭經、齋戒月、開齋節等,都會在這小小的清真寺舉行,也是富泰邨的另一大特色。

麥加舒(Kashif)是「Hi!Strangers少數族裔生活導賞團」的導賞員,經常帶團員在屯門區「瓹窿瓹罅」。(MWYO 青年辦公室提供圖片)

香港,這個只有1,100平方公里的地方,似乎區區都有不同性格。荃灣是天橋之城、將軍澳是美食沙漠,一提到屯門,總會有人會問:「屯門是不是有牛?」遠,是大家對屯門的另一個印象。每日來回青山公路,有人形容為洗滌心靈的快樂之旅,亦有人比喻為十萬八千里長征。

撰文: MWYO 青年辦公室傳訊經理黃清兒

MWYO青年辦公室去年發表《從少數族裔香港青年的身份認同看共融》研究報告,發現有近七成受訪者表示從未/只低程度地探索個人種族身份。(MWYO 青年辦公室提供圖片)

「瓹窿瓹罅」屯門區少數族裔導賞團

對於23歲巴基斯坦裔的麥加舒(Kashif)而言,屯門是一個他稱之為家的地方。他亦是「Hi!Strangers少數族裔生活導賞團」的導賞員,經常會帶着不同的香港人到屯門「瓹窿瓹罅」,從不同角度認識這個地方。Kashif 說:「一開始,我會先讓參加者想一想香港人與少數族裔之間,相同與不同的地方。」一般的答案都是「膚色不同」或「生活習慣不同」,但是,他曾經遇到一個團員說,「無論是少數族裔或者是香港人,其實大家都是好人。」

這個答案讓Kashif感受很深,「因為很多人也會用種族來分好壞,有時候發生搶劫案之類的社會新聞,很多人都會『一竹篙打沉一船人』,用有色眼鏡來看待某些種族,所以當有團員說其實無分種族,大家也是好人,我感受挺深的。」

全校唯一少數族裔 流利廣東話打破隔膜

Kashif帶領的導賞團,其實也是他的成長的足跡。第一站,他先帶團員回到他的母校東華三院邱子田紀念中學,「大家猜這是一間主流中學,還是一間國際學校?」Kashif問道。在筆者的認知當中,很多少數族裔家長因為擔心子女無法跟上進度,所以都會傾向讓下一代入讀非華語學校。然而,Kashif的父母希望他可以從小學好中文,所以就讓他到一間主流中文中學讀書。

說着Kashif便從手機裏找出當年的班相,他興奮指出,他當時是全校唯一一個非華語學生。他表示,因為樣貌、膚色的不同,同學們最初都對他感到好奇,「但語言真是一種很神奇的力量,雖然外表不同,但當其他同學聽見我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好奇心也慢慢消失,並會把我看成一個香港本地人。」

Kashif帶領的導賞團,其實也是他的成長的足跡,第一站便帶團員來到他的母校。(MWYO 青年辦公室提供圖片)

「我是巴基斯坦裔香港人」

講到種族身份問題,Kashif形容自己是一個巴基斯坦裔香港人,「我在香港出生和成長,香港是構成我身份認同的一個重要部分。但同時我的國籍是巴基斯坦,加上我的父母也是巴基斯坦人,我所信奉的也是源自巴基斯坦的伊斯蘭教,所以我會形容自己是一個巴基斯坦裔香港人。」

Kashif自信開朗的性格,亦令他在成長路上容易克服不少困難,但他坦言,能夠像他一樣,在主流環境中成長,繼而順利升讀大學並且進入職場的只屬少數。

他身邊大部分少數族裔朋友,在成長過程中都荊棘滿途。為了解弱勢少數族裔香港青年種族身份認同的發展情況,MWYO青年辦公室於去年發表《從少數族裔香港青年的身份認同看共融》研究報告,當中發現有近七成受訪者表示從未/只低程度地探索個人種族身份,且絕大多數對其種族身份感到負面。為進一步幫助這一群青年,MWYO提出一系列建議,當中包括成立少數族裔社區大使團體,讓他們發揮在體制內參與社區的職責,反映意見,提升當區整體少數族裔青年的社區歸屬感和參與度。

負責籌辦「Hi!!Strangers少數族裔生活導賞」的社工Corn指,導賞團成立的目的,是孕育不同文化背景的青年,成為自己社區裏的生活導賞員,正正亦是希望增加他們對社區的歸屬感,同時打破外界對少數族裔的定型。目前,全港各區一共有40多條獨一無二的導賞路線。

Kashif說語言真是一種很神奇的力量,「雖然外表不同,但當其他同學聽見我一口流利的廣東話,好奇心也慢慢消失,並會把我看成一個香港本地人。」(MWYO 青年辦公室提供圖片)

導賞團加入巴基斯坦元素 望促進共融

Kashif憶述,大約五、六歲就已經搬到屯門的富泰邨,對這一區的感受特別深刻,而整個導賞團亦以富泰邨為中心,其中一站我們來到邨內一幅壁畫前。壁畫上有清真寺、少數族裔的民族服裝、也有一些特別的圖案,反映了少數族裔獨有元素。Kashif解釋,這幅壁畫是富泰邨內一些少數族裔居民與救世軍的義工,以及一些藝術家一起創作的,當中反映了富泰邨有為數不少的少數族裔人士在邨內生活,壁畫正好體現了區內的共融環境。

Kashif形容,他的成長過程比較幸運,沒有遭到嚴重歧視的經歷,通常只是同學之間開玩笑 ,「例如有其他少數族裔經過,我的同學就會笑說『你的哥哥經過、你的兄弟經過』,我都不會介意。但背後其實可以看到,不少人也會用外貌、或者生理特徵去區分不同的種族。」

Kashif在屯門富泰邨住了20多年,是區內的老街坊。(MWYO 青年辦公室提供圖片)

公共屋邨也有清真寺?

轉眼間,Kashif帶我們來到行程的最後一站──富泰邨的清真寺。他們有很多宗教活動也是在那邊進行的。每當提到清真寺,腦海可能會浮現圓頂型的建築物、拱型的門、浮雕以及精美的花紋。當我們還在驚訝邨內也有圓頂型清真寺之際,Kashif領我們來到一個社區中心。

Kashif解釋,「其實清真寺也有不同的形態,當然有比較大型,好像大家在尖沙咀看見那圓頂型的清真寺,但其實這麼一個平凡的地方也可以是清真寺。不少居於富泰邨的少數族裔朋友,每當要進行宗教活動,例如祈禱、讀可蘭經、齋戒月、開齋節等,都會在這小小的清真寺舉行,也是富泰邨的另一大特色。」

Kashif於導賞團最後一站,帶團員到屯門富泰邨內的清真寺,他希望可以鼓勵更多少數族裔青年透過文化導賞融入社區,打破一般人對少數族裔的固定形象。(MWYO 青年辦公室提供圖片)

帶了導賞團差不多三年的Kashif,曾經帶過小學生團,亦曾經教授團員學習阿拉伯文,累積了不少難忘回憶。Kashif憶述,「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比較主流的環境,身邊的朋友多數都是香港人,我一向不會特別去想自己的種族身份問題,也沒有想過要把自己信奉的宗教、人生故事跟別人分享。」他坦言,最初想當導賞員只為了賺取一點外快,但是當他落手落腳編排行程、跟團員去交流之後,他漸漸產生了一份使命感。

現時,社會上對香港少數族裔共融政策大多聚焦於中文學習及就業等支援,對於他們的身心健康、人際關係、社區參與等卻完全忽略。要令到少數族裔青年對自己的身份有認同感,需要鼓勵他們開展探索,從迷惘之中找到方向。就像Kashif一樣,他希望可以鼓勵更多少數族裔青年透過文化導賞融入社區,打破一般人對少數族裔的固定形象,讓他們跟着社區一起成長,從而安心以香港為家,增加對這個家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