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藍眼淚|近一周12宗仍未退 涉淺水灣等7泳灘及將軍澳近岸

撰文:梁晉穎
出版:更新:

近日天氣和暖,溫度回升,多處出現由紅潮產生的「藍眼淚」現象。漁農自然護理署今日(24日)公布,過去一周在本港水域發現13宗紅潮。發現地點以上南區最多,涉及淺水灣、深水灣、舂坎角泳灘、南灣泳灘、龜背灣泳灘、聖士提反灣泳灘及赤柱正灘,將軍澳海濱公園對出水域也有出現。除了南丫島南部水域的紅潮已消退,其餘12宗紅潮仍然持續,迄今並無發現與紅潮相關的魚類死亡情況。

▼3月22日下午 深水灣出現紅潮▼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今日下午4時公布,赤柱正灘泳灘由於發現疑似紅潮,已懸掛紅旗,提醒市民勿在該處游泳,直至另行通知。

深水灣泳灘在周二(22日)已有紅潮,可見拍岸海水呈淺紅色;淺水灣東南面的天后及觀音像對出內灣,則可看到一大片磚紅色的紅潮,十分明顯;水面有些小魚屍體。

▼3月22日下午 淺水灣出現紅潮▼

+5

過去一周13宗 最先周二南丫島南部和赤柱灣水域發現

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今日公布,過去一周在本港水域發現13宗紅潮。首兩宗紅潮由海事處人員於周二(21日)在南丫島南部水域和香港島赤柱灣發現;同日漁護署人員在深灣魚類養殖區和黃竹角海(包括往灣魚類養殖區)各發現一宗紅潮,康文署人員亦在淺水灣泳灘發現一宗紅潮。

在周三(22日),康文署人員在深水灣泳灘、舂坎角泳灘及南灣泳灘各發現一宗紅潮;同日有兩宗紅潮由市民及環境保護署人員分別在將軍澳海濱公園對出水域和深水灣發現;康文署人員昨日(23日)也在龜背灣泳灘及聖士提反灣泳灘各發現一宗紅潮;至今日亦發現以上提及於赤柱正灘的紅潮。

▼3月23日 淺水灣爆紅潮產生「藍眼淚」▼

+6

11宗紅潮則由夜光藻組成

工作小組指,南丫島南部水域的紅潮已消退,其餘12宗紅潮仍然持續,迄今並無發現與紅潮相關的魚類死亡情況。小組發言人表示,深灣魚類養殖區和黃竹角海(包括往灣魚類養殖區)的兩宗紅潮均由多紋膝溝藻組成,而其餘11宗紅潮則由夜光藻組成,兩款藻類均常見於本港水域及不含毒素。

漁護署則指,已提醒蘆荻灣、索罟灣、蒲台、深灣、往灣、塔門、較流灣、澳背塘、吉澳、西流江、鴨洲、沙頭角及東龍洲魚類養殖區養魚戶留意魚排情況,並適時增氧。署方補充,紅潮的出現為自然現象,漁護署實施的浮游植物監測計劃將繼續主動監測紅潮出現的情況,以減低對本地海魚養殖業及市民可能造成的影響。

▼3月22日 汀九泳灘因紅潮而產生「藍眼淚」▼

+3

一般在有紅潮的水域中出現,即代表該處的水域已受污染,有營養可供其生長。當中若是由夜光藻引起,由於其含有螢光素,在晚上受到水流刺激或騷擾時,便會發出幽幻藍光,自我防護免受其他浮游生物捕獵,但因其夜光幻象格外神秘美麗,因此被稱為「藍眼淚」。

「藍眼淚」是甚麼?

「藍眼淚」是由一種名為夜光藻的藻類生物形成,一般在有紅潮的水域中出現,即代表該處的水域已受污染,有營養可供牠們生長。

為何會出現「藍眼淚」?

由於夜光藻含有螢光素,在晚上受到水流刺激或騷擾時,便會發出藍光,自我防護免受其他浮游生物捕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