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環海濱重現翠華、沙嗲王經典霓虹燈招牌 冀保存港人集體回憶

撰文:鄭嘉惠
出版:更新: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舉行的《中環夏誌》大型暑假節目將於8月舉行,當中首度推出霓虹文化保育展覽「香港霓虹-未完的結局」,重現沙嗲王、翠華等各種經典霓虹招牌。
此外,傳統霓虹招牌製作師傅亦會主持工作坊、導賞團、講座和展覽,介紹製作霓虹招牌的工序,展示純人手繪畫的設計圖和古董工具,當中更展出大型招牌字體的原始草圖,更指曾有師傅因招牌安裝喪命。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首度推出霓虹文化保育展覽「香港霓虹-未完的結局」。(鄭嘉惠攝)
+4

展示百年歷史工藝

負責保育計劃的主辦機構「霓虹交滙」陳倩雯表示,現場每個霓虹招牌皆是人手製造,燈管亦是靠師傅人手屈成,當中單是繪畫草圖已不簡單:「一個大招牌大約有幾層樓高,師傅有時要將畫放喺大球場上攤開畫。」

她又指,「屈管」和安裝亦有難度,甚至有人因此喪命。

師傅搵條命博,有人試過高空跌死。
「霓虹交滙」陳倩雯

每個霓虹招牌至少花5位數保育

陳倩雯說,第一件保育的霓虹招牌便是翠華的「通宵營業」。她形容,世界上通宵營業的店舖不多,故十分有香港特色;而另一個招牌,則是九龍城德昌魚蛋粉,當中結合手寫文字加上圖案,更由商戶親自設計:「有個廚師,有碗麵有啲魚蛋,淨係個圖案最少都有六隻色,好精細。」

至於「合興火鍋」的霓虹招牌,洽商保育至少花了三年時間。「火鍋啲材料好豐富!仲有細細隻沙嗲兩隻字喺度,代表咗潮州人真係好鍾意沙嗲火鍋。」此外,為人熟悉的「沙嗲王」招牌亦在其中。

陳指,他們請來80歲老師傅為作品修復和重製,每個霓虹招牌至少花5至6位數保育。

翠華拆下來的「通宵營業」,是主辦方第一個保育的招牌。(鄭嘉惠攝)

招牌文化蘊含華人盼望

「香港以前流行一句說話:信唔信我拆你招牌?」她指,傳統中國人會想將生意一直流傳,所以十分注重招牌,例如會花大錢做「金漆招牌」等。而當年並無燈箱和LED燈,於是霓虹招牌百花齊放。

不過,隨年月過去,老商戶捱不住重建、收購,於是霓虹招牌漸漸消失。她提到,有商戶將招牌交給她保育時依依不捨:「我交個招牌俾你照顧喇。」令她相當感慨。

「一百萬的夜景」因時代沒落

霓虹招牌非香港獨有,但香港地小人多,商戶密密麻麻,招牌各出奇謀,造成奇景。她更透露,商戶有個「不成文規矩」,就是互相不阻礙。

她表示,香港的霓虹招牌結合中國書法、西洋美學,形成國際對於香港街景的印象,例如大押招牌上的「福鼠吊金錢」,或者「魚咬金」等吉利的圖案,都蘊含了獨特的文化,成為香港的獨有經典。

不過,霓虹燈夜景已經不復往年,她認為是文化界的損失,冀今次展覽可向公眾講解霓虹招牌的可貴之處和保育的重要性。

好多遊客來香港旅遊,都係想影一張咁有特色嘅街景照,甚至有國家叫呢個做「100萬的夜景」,價值不菲。外國人都覺得好珍貴嘅嘢,香港人好似唔太在意。
陳倩雯
師傅們都有專屬的個人化工具,連火牛都是古董,市面上無法找到。(鄭嘉惠攝)

此外,會場中亦展示了一堆廢氣光管。陳倩雯直言:「我哋救唔到嘅光管,就會打爛曬掉咗。師傅好用心機做嘅管丶老一輩好珍惜嘅招牌,就會變成咁樣,掉去堆填區。今次特意展示呢一堆無可輓救嘅廢棄光管,俾大家反思文物失去保育,呢個文化嘅下場同結局。」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踏入第六屆的《中環夏誌》暑假節目,以「城中野」為主題,由7月16日至9月18日舉行約 30 項涵蓋各種運動、藝術文化、音樂舞蹈和親子活動。常駐節目包括「鄧卓越裝置藝術:「A Shoppin’ Baby」民族系列 56不倒B」、「海市荒漠」丶「潮藝乒乓」、「山系野營」、「海市荒漠」等,全部免費人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