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逾八成受訪肢體殘障人士無全職工作 難負擔復康用品開支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肢體殘障人士的復康用品開支甚大,對於基層來說更是一項負擔。關注肢體殘障人士權益的自強協會表示,早前進行「非綜援肢體殘疾人士復康用品開支狀況」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復康用具的開支狀況,以及應付復康用品開支所帶來的影響。結果發現,受訪者在過去5年的復康用品平均開支約4萬元,逾八成受訪者表示沒有全職工作,近九成受訪者認為傷殘津貼不足以支付其殘疾所需復康用品的開支。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在過去5年的復康用品平均開支約4萬元,另有5成多更要經常使用消耗性用品,例如理遺用品及呼吸機等。(自強協會提供圖片)

自強協會於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期間進行「非綜援肢體殘疾人士復康用品開支狀況」問卷調查,以面談、電話訪問及線上問卷形式,訪問非綜援肢體殘疾人士的復康用具開支狀況,應付復康用品開支所帶來的影響,以及對慈善基金的使用狀況和看法,並成功收集136份問卷。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在過去5年的復康用品平均開支約4萬元,另有5成多更要經常使用消耗性用品,例如理遺用品及呼吸機等。然而,逾8成受訪者表示沒有全職工作,大部分只有傷殘津貼作為唯一的經濟援助,卻有近9成認為傷殘津貼不足以支付其殘疾所需復康用品的開支。部分受訪者更指出,只能負擔購買二手輪椅、購買價格較低又未必合適的復康用品,甚至需以借貸形式支付復康用品開支,反映他們面對極大的經濟壓力。

曾先生是其中一名非綜援肢體殘疾人士,17年來,他為了減輕家人經濟負擔,避免購買輪椅的一筆過開銷,只能每年維修一至兩次輪椅,延續其使用壽命,其間維修費約6萬元,為了避免嚴重損耗,曾先生只能小心翼翼使用輪椅,避免招致昂貴的維修開銷。

非綜援肢體殘疾人士承受龐大的經濟壓力,更影響其心理健康。(自強協會提供圖片)

龐大經濟壓力影響心理健康

非綜援肢體殘疾人士承受龐大的經濟壓力,更影響其心理健康。九成多受訪非綜援肢體殘疾人士表示因擔心復康用品消耗損壞,要負擔額外開支而承受心理壓力,逾半更指經常會、及長時間感到壓力。有受訪者甚至選擇減少外出,減低使用復康用品如電動輪椅的次數,以節減維修、更換復康用品所衍生的開支。

非綜援肢體殘疾人士梁先生向朋友借來8,000元,購買一部不適合自己體格的輪椅,讓自己能夠定期複診,參與社交活動。每當外出活動時,由於輪椅質量欠佳,梁先生都會擔心輪椅故障發生,只能夠隨身攜帶充電器,以防突然電量耗盡,每行一段路都會停下來整頓,避免電池以至摩打出現故障。

為節省維修及更換消耗品費用 限制社交活動

調查亦有5成多受訪者表示無法負擔更換或購買切合所需的復康用品,當中包括更換輪椅零件、購買其他或附加功能性的復康用品,亦有受訪者表示無法支付維修或更換費用,例如電動輪椅電池、輪椅輪胎等。惟繼續使用已損耗或不合適的復康用品,有阻肢體殘疾人士的健康生活,包括限制參與社交或社會活動、減低自主能力及損害身體狀況。此外,消耗品零件的使用壽命有限,如不定期更換,減少的電池容量會限制使用輪椅外出的時間,深度不足的胎紋亦容易令輪椅失去抓地力,釀成意外,造成安全隱患。

促勞福局設專項「復康用品券」

自強協會促請勞福局設立專項「復康用品券」,以共同付款形式或醫療券資助形式作經濟支援。協會亦建議當局以關愛基金形式嘗試推行為期兩年的「復康用品券」或「肢體殘疾人士復康用品維修保養資助」先導計劃,發揮先導和識別作用,協助政府研究將「復康用品券」納入政府常規的資助及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