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宵2》華裔演員「塗啡臉」飾演外傭 融樂會:真係冇問題?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日前無綫電視播出《金宵大廈2》第四單元後,主流中文傳媒初時以黃婉華「演技大爆發」、她為準備菲傭角色所付出的各種努力為報道焦點,直至法新社記者在推特發聲後,黃為演藝「塗啡臉」(Brown face)一舉方成為輿論風眼所在。為何「塗啡臉」大有問題?到底那些為「塗啡臉」辯護的論據,是否真的說得通?這場不大不小的辯論,正好向我們揭示了少數族裔在香港面對的種族主義問題。
撰文:香港融樂會

演員黃婉華在社交網分享塗黑皮膚及苦練菲律賓式口音,有本地娛樂新聞更以此讚美。(IG截圖)

三種常見辯護「塗啡臉」做法

白人演員「塗黑臉」扮演非裔角色,由於直接連繫到白人至上主義、醜化非裔族群的歷史,在國外早已成為禁忌。不過,在亞洲的這邊廂,「塗啡臉」的嚴重性卻未受到同等重視。在網絡討論區, 更有人以檢討受害人的角度為無綫劇組辯護,形式不外訴諸歷史, 謂「以前都有呢啲劇集啦,又唔見你嘈」;又或訴諸人身,謂「人哋少數族裔都未出聲,你憑乜嘢講,其實即刻跳出嚟講果班人正正最歧視少數族裔」;又或指控受害人玻璃心,謂「呢班人乜都有被害妄想」。

+1

主流社群鮮有反映少數族裔心聲

首兩種說法的背後思路一脈相承,皆源於本地主流社群對少數族裔的聲音有意無意的忽略,就算他們曾對偏見發聲,主流社群亦未必得見,所以其實並非「他們沒有發聲」,而是「我們看不見他們發出的聲音」。在塗啡膚色事件發生後,有菲裔朋友馬上發起聯署,要求無綫就此道歉、並承諾往後加強文化敏銳度訓練等等;而在以英文為主的社交媒體平台上,許多少數族裔朋友更紛紛表達憤怒。即使如此,在以中文為主的傳媒報道中,這些聲音卻未得一見。就融樂會所見,對劇作的批評,網民反而更多聚焦在麥明詩在社交媒體上的分析,而少數族裔自身作為事件的最主要持份者,卻乏人問津。這種少數族裔在華裔主流社群上的失語,與一個高度種族分隔的社會結構密不可分。香港一直在教育體制、語言教育、社區支援上將少數族裔自主流中排斥,導致華裔社群在生活體驗、教育體系以至傳媒報道中,除了某幾個「成功樣版」、某些強烈負面的刻板印象之外,都看不見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少數族裔身影,自然也就無從得知其真情實感了。

第三種「玻璃心」式論調亦極為普遍。甚至有人更進一步推論:藝術創作、報道是否只能一味遷就、唱好少數族裔,變成極端政治正確?這類型的指摘折射了香港長久以來一直缺乏的換位思考與種族議題敏銳度。假如將身份置換一下,想像今日荷里活電影製作人請一位白人演員塗黃皮膚、拉細雙眼、刻意模仿華裔口音,扮演在當地身為少數的華裔社群,「演技大爆發」地拍一齣電影,作為華裔社群的我們,還能甘之如飴、對如此「藝術」激節讚賞嗎?如果不能,又或者我們至少能理解何以有些人會對此感到不適的話,那麼我們有何根據去檢討那些為此感到不舒服的本地少數族裔社群?

演員黃婉華在《金宵大廈2》中,塗黑臉飾演外傭。(黃婉華facebook圖片)

華裔演員飾演外傭的原因值得商榷

事件發酵至今,平機會時對「塗啡臉」的立場亦教人驚訝,朱敏健主席在一個電台節目訪問時稱,並非所有塗黑必然有錯,但節目對白的確讓人不舒服。

固然,並非所有「塗黑臉」都有問題(否則豈不是連包青天妝容也得禁止?),而香港在語境(context)上亦未必可以照搬美國黑人秀(minstrel show)的歷史來論證今日「塗啡臉」之問題所在。無綫電視作為坐擁龐大拍攝資源、佔據公共廣播空間的公司,要說無法在香港找到一位合適的菲裔演員去呈現《金宵大廈2》,「因而」被逼安排一位華裔演員去特意塗啡膚色演繹這個角色,着實難以說得過去。放諸本地菲裔演員、家庭傭工不管,舟車勞頓地要求黃婉華「塗黃臉」、扮菲傭口音,就藝術論藝術,是否真的能帶來最大的藝術效果,令人疑惑。

2018年5月,新民黨立法會議員容海恩指外傭假日聚集影響衞生,引發外傭遊行,抗議其言論歧視。(資料圖片 / 張浩維攝)

香港電視節目影射特定種族為某類角色

讓我們不妨再放大一點看:如果將這次「塗啡臉」事件置於一整個香港電視節目的歷史脈絡去看,它其實屬於整個刻板化邊緣社群的潮流中的一部分。由九十年代江欣燕在《歡樂今宵》中以扮演菲傭搞笑,到菲律賓裔角色多數為外傭角色。這些邊緣社群一直被電視節目不斷加諸某些負面或刻板印象: 菲律賓人「只會」是菲傭、南亞人都是黑社會云云。當然,每套劇自然有其獨立創作自主去呈現某個特定角色形象;也當然,這些形象可以存在於這些特定社群。可是,如果整個潮流只是訴說着同一套片面的形象,而無法紛呈這些邊緣社群其餘真實一面, 則這個片面的真實,就會變成一個污名化特定族群的刻板印象。

說到底,作為主流社群的本地華裔社群,未有自覺掌握甚至壟斷話語權,欠缺換位思考與種族議題敏銳度,變相將少數族裔的聲音定義為「極端政治正確」。當我們聲言「是不是只能唱好邊緣社群」之時,可有發現,一直以來,以負面、刻板印象描繪少數族裔,向來是新聞或電視節目中的主流—而它之所以是主流,正是主流社群持續展現其龐大話語權的直接結果。換言之,所謂「唱好」、「恰當描述」少數族裔的訴求,只不過是長久以來用壓倒性的主流論述作回應而已,連平衡主流負面印象也未能做到,又有何德何能談「只能唱好」?

陳志雲曾在個人頻道中大讚黃婉華飾演菲籍外傭表現出色。(影片截圖)

作為一個「擁抱多元文化」的國際大都會,我們是否願意安於接受主流電視台在公共空間持續鞏固種族主義、構築邊緣社群的刻板印象?值得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