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港產復活節公仔看舊香港 玩具收藏家:八、九十後更戀殖民情懷

撰文:莫家文
出版:更新:

人長大後,身邊的人與事都逝去不返,回憶只能寄托在舊物中緬懷過去。見證六、七十年代製造業黃金期的玩具收藏家劉任輝(Ricky),近年專注在深水埗租舖展出及買賣舊物玩具,讓同好者有聚腳點鑑賞,其間經歷社會運動及新冠疫情,見過「做幾十年人第一次見成條鴨寮街疏疏落落」,店內人流只剩下十分之一,同時看到新生代在政府加速去殖化後,更加開始關注殖民時期產物,店內「made in HK」復活節宗教公仔、十字架、舊年曆成為八、九十後復活節假期打卡朝聖地,重新回味那段動人時光。

舊物收藏、出書、快閃展覽到創業開店

現年50多歲的玩具收藏家劉任輝,90年代從英國留學畢業返港從事藝術及設計教育工作時,便開始收集港產塑膠玩具,其後結集成書公諸同好,2017年先在深水埗黃竹街開快閃展覽,其後發現喜愛舊物的人客越來越多,同年便在南昌街一處繩線廠舊舖開設第一間舊物商店「店小二」,供客人寄賣或公開展出個人收藏品,至前年暑假再搬至南昌街600呎的現址開設「雅俗共想」,店內藏品多達逾萬個,由七、八十年代鐵皮玩具、賀年塑膠糖果盒、新年廣告月曆牌、舊式四方電視箱、舊雜誌書刊海報,凸玻璃圓盤掛鐘,以至各式各樣的舊瓷器飾物,種類包羅萬有。

復活節假期間,店內遊人不絕,一個接一個向Ricky詢問產物的年份與出處,當中逾六成以上均為年輕情侶或拍攝打卡的八、九十後年輕人,劉任輝均來者不拒,店內展出的物品只要不是脆弱紙品或已破損物件,劉任輝均容許客人拆袋細閱,1963年註明香港復活節紅日的日本收音機廠年曆、港產宗教十字架、以及電視節目表中標示着當年復活節大電影的絕版電視書刊,成為搜尋昔日復活節的特備活動。

政府去殖民地化,夾硬抽起晒啲嘢,更加激發多咗後生仔去想搵返𠵱啲嘢出嚟,唔想昔日𠵱類集體回憶被遺忘。
雅俗共想店主劉任輝

經歷零售黑暗時期 相信最壞時間已過

「深水埗區近年多咗好多文青cafe,明顯多咗好多後生仔有興趣入嚟睇,𠵱家超過一半人客係新生代,佢哋想入嚟睇下,佢哋會話殖民時代政府信封原來咁靚,有啲更加會即場買。」他認為沒有經歷過殖民時代的年輕人反而更加戀殖,主要與政治大氣候有關,「政府去殖民地化,夾硬抽起晒啲嘢,更加激發多咗後生仔去想搵返𠵱啲嘢出嚟,唔想昔日𠵱類集體回憶被遺忘。」

人流暢旺的背後,劉任輝與其他商店一樣,曾捱過一段黑暗時期,他指開店剛好接連經歷社會運動及新冠疫情,最差的日子是今年初第五波疫情襲來,大部分人均留家不外出,人流亦因此激減至十分之一,「去過鴨寮街就知,冇人就係最弊的時間 ,做幾十年人第一次見成條鴨寮街疏疏落落,好多舖頭都唔開,仲衰過射催淚彈嗰陣,起碼有人喺度照篤魚蛋。」但他相信隨着政府消費券,疫情放緩、巿民心境等因素,最壞時間已經過去,「封關後冇咗三成內地客,三成外國遊客,我同自己講咁樣都唔死就要做落去。」他苦笑。

去過鴨寮街就知,冇人就係最弊的時間 ,做幾十年人第一次見成條鴨寮街疏疏落落,好多舖頭都唔開,仲衰過射催淚彈嗰陣,起碼有人喺度照篤魚蛋。
雅俗共想店主劉任輝
+2

後人委托店主尋物 尋回昔日時光

回想自己將喜好變成人生事業,劉任輝感恩在觀塘公共屋邨長大的日子,見證父母在六十年代製造業黃金期在家中穿膠花賺取收入,自此對「made in HK」塑膠公仔產生情意結,至今他的港產膠玩具收藏品超過300種,例如耶穌、牧羊人、聖母等標誌着復活節的宗教塑膠公仔,亦有昔日士多透過「潛紙仔」得來的膠兵、膠劍等換來獎品,時至今日,他亦不再局限於展出或買賣,更多是「代人尋物」,例如曾有一名顧客到來留下聯絡方式,希望劉任輝代為尋找七十年代紅雞餐廳的相關物品,聲稱當年該餐廳是其祖父開設,希望找到相關舊物以作保存,緬懷上一輩事業的艱辛奮鬥;亦有顧客希望他尋回八十年代某一款的木製象棋,以喚醒患腦退化症的父親回憶,緩減腦細胞衰退。

店內木梯牆上貼滿密密麻麻的便利貼,紙上留低不同客人的聯絡電話及代尋物品,耳邊忽又響起《似水流年》音樂。「我懷念,懷念往年,外貌早改變,處境都變,情懷未變。」留下便只有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