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近五成受訪兒童曾受體罰 逾一成曾被照顧者威脅斷絕關係

撰文:呂凝敏
出版:更新:

ViuTV人氣劇集《反起跑線聯盟》昨日(21日)起首播,劇中有父母因工作繁忙而忽略子女的情緒,再次引起社會關注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防止虐待兒童會今日(22日)亦公佈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狀況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受訪兒童表示過去曾遭父母或照顧者施以體罰,近七成受訪兒童表示過去曾遭受父母或照顧者大聲喝罵,更有超過一成半受訪兒童指,過去曾遭受父母或照顧者威脅與其斷絕關係或不再被理會,亦有近六成受訪兒童透露,過去曾遭受父母或照顧者表示其他人比其表現更好或更出色。

防止虐待兒童會指,於去年11月至今年1月期間,進行「關注兒童心理健康狀況」問卷調查,了解兒童及家長/照顧者對心理傷害/虐待的認識,以及其親子相處的狀況對親密感之影響。調查收回有效兒童問卷共677份,有效父母/照顧者問卷共470份,受訪兒童年齡介乎6至17歲,男女各佔約一半,受訪父母/照顧者育有3至17歲的兒童,當中男性佔13.8%,女性佔86.2%。

問卷檢視了兒童與父母/照顧者的互動相處模式,近五成受訪兒童表示過去曾遭受父母/照顧者施以體罰,同時有六成受訪父母/照顧者表示過去曾向兒童施以體罰,近八成表示他們兒時亦有被父母/照顧者以教導為由施以體罰的經歷。

96%受訪父母/照顧者表示曾大聲喝罵兒童

持續的大聲喝罵、傷害性言語及批評亦會對兒童心理構成傷害,近七成受訪兒童表示過去曾遭受父母/照顧者大聲喝罵,96%受訪父母/照顧者亦表示過去曾大聲地喝罵兒童,75%表示過去曾說出令兒童感到傷害的說話。

超過一成半受訪兒童表示過去曾遭受父母/照顧者威脅與其斷絕關係或不再被理會。(資料圖片)

此外,超過一成半受訪兒童表示過去曾遭受父母/照顧者威脅與其斷絕關係或不再被理會。近六成受訪兒童透露,過去曾遭受父母/照顧者表示其他人比其表現更好/更出色。防止虐待兒童會形容,若親子關係中涉及要脅或威嚇性言語,會令兒童產生恐懼情緒,因害怕而被逼或作出不情願的服從,嚴重破壞親子間的信任及安全感,而每個孩子都是獨特個體,擁有自己的性格特質及成長步伐,若將孩子互相比較會間接影響他們的自尊心及自我價值觀。

逾兩成受訪兒童指其想法或意見從未或甚少被聆聽

對兒童來說,優質的親子時間及被聆聽均十分重要。調查結果卻顯示,超過兩成受訪兒童透露,父母/照顧者「從來沒有」或「甚少」聆聽其想法或意見,近三成更表示父母/照顧者「從來沒有」或「甚少」會花時間陪伴玩耍/做其喜歡的事情。防止虐待兒童會指,兒童及父母/照顧者各自被不同的日常事務佔據,或會令他們相對地減少優質的親子時間。

防止虐待兒童會:無條件的愛有助兒童發展正面自我形象

近兩成受訪兒童表示父母/照顧者「從來沒有」或「甚少」接受及愛他們,亦有3%父母/照顧者表示自己「從來沒有」或「甚少」接受及愛其照顧的子女或兒童。防止虐待兒童會表示,獲得父母無條件的愛與接納,有助兒童發展正面的自我形象及健康的心理素質,強調世上沒有完美的兒童及父母,當兒童成長中的表現與父母期望有落差時,父母/照顧者仍然應該給予接納、明白、陪伴及引導,讓他們知道自己依然是有價值而值得被愛的人,令他們日後遇到挑戰或挫敗時,能勇於面對困難,不會全然否定自己。

根據社署的數據,心理傷害/虐待兒童的數字長期遠低於另外三種類別的傷害/虐待(即身體傷害/虐待、性侵犯及疏忽照顧),佔每年整體虐兒數字不多於百分之三。調查結果顯示,三成四受訪兒童表示「不知道」或「不確定」何謂心理傷害,超過三成受訪兒童表示「不確定」自己曾否遭受到心理傷害,表示「有」遭到心理傷害的佔一成六,調查結果與社署公佈的數字有極大差異,反映大眾對心理傷害的認知及理解不足,令潛在構成心理傷害的不良親子互動模式未被覺察及正視,長遠對兒童心理健康構成傷害,甚至妨礙預防虐兒工作的推展。

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63個國家或地方立法全面禁止體罰兒童,防止虐待兒童會形容,體罰是暴力行為,促請政府應立法全面禁止,並設立清晰的兒童心理虐待法例,提升公眾對辨識兒童心理傷害/虐待的意識。(資料圖片)

促請政府立法全面禁止體罰

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63個國家或地方立法全面禁止體罰兒童,防止虐待兒童會形容,體罰是暴力行為,促請政府應立法全面禁止,並設立清晰的兒童心理虐待法例,提升公眾對辨識兒童心理傷害/虐待的意識。機構亦建議學校為教職員提供培訓,提升其對辨識兒童心理傷害/虐待的意識及技巧,及早介入及支援有關學童及其家庭。此外,防止虐待兒童會建議家長/照顧者檢視與孩子的互動相處模式,增加良性互動,若有需要應主動尋求同路人或家長支援服務,紓緩管教理力,同時關顧自身的情緒及身心需要,學習自我放鬆及減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