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樂會公布語言教育政策研究報告 促教育局為少數族裔開設預備班
融樂會昨日(13日)公布《支援幼小階段第二語言學習者之語言教育政策比較研究》報告,研究探索加拿大安大略省、芬蘭和德國的幼兒語言教育政策,分析三個國家語言教育政策和程序共通點,為本港第二語言教學的語言教育政策提供建議,讓少數族裔兒童盡早掌握中文。報告中促請教育局考慮將「啟動課程」擴展至學前兒童,並要求幼稚園為中文水平低的少數族裔兒童開設預備班,又建議局方在幼稚園及小學階段,收集新生的資料包括母語、原區地、宗教等,指這些資料有助於編班,可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提供適當支援。
融樂會表示,研究中三個國家都有教育及相關的法例,確保每個人都能以該國家的語言充分地參與社會,協助他們克服和消除相關教育上的歧視。融樂會指,包容及尊重多樣性是公平教育體系的必要條件,建議教育局應要求學校向少數族裔家長介紹幼稚園和小學的教育內容,必要時提供即時傳譯,由於中文學習是家長的主要關注點,學校應詳細解釋支援措施。
此外,研究報告促請教育局考慮將「啟動課程」擴展至學前兒童,並要求幼稚園為中文水平低的少數族裔兒童開設預備班,另建議局方可藉鑑德國的早期語言學習計劃支援日託中心和幼稚園發展學前語言班,讓員工接受在職培訓,通過遊戲進行語言刺激和識字教育。融樂會亦提醒,如果家長不能用中文或英文溝通,學校應考慮是否需要翻譯員。
研究報告亦建議,教育局應要求幼稚園和小學收集新生的母語、原區地、出生地、在香港的年數、宗教、經濟狀況及先前的學校或參加過的課程等資料,因為這些資訊有助於編班,讓老師因應學生的學習需要提供適當的支援。報告中提到,第二語言學習必須具長期目標和課程連續性,促請局方應設定少數族裔在幼稚園和小學的中文學習階段性目標和能力水平,讓學校、家長、督學和教育政策制定者能客觀判斷教學質素;對於沒有達到預期能力的學童,報告建議校方應提供增潤班和輔導班。
建議教育局制定家校合作計劃
家庭和社區在幼兒教育上發揮重要作用,報告中建議,少數族裔事務督導委員會應協調跨業合作,與學校和非政府機構、圖書館、文化和宗教團體等實施家長培訓計劃。為了讓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教育局亦應鼓勵學校制定家校合作計劃,例如邀請華裔和少數族裔家長到學校做義工,參與課堂及家長分享會等,鞏固家庭和學校之間的聯繫。
為了更了解少數族裔學童在其發展階段的中文程度,報告建議教育局應制定衡量標準,跟蹤他們的中文聽說及讀寫能力。至於教師,亦應有第二語言職前或在職培訓的專業認可資格。
報告提出,如不支援學生的社交和情感需求,便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發展和潛力,尤其來自移民背景的學生,他們可能面對額外的挑戰,例如文化障礙、校園遇到的困難、隔離、敵意和欺凌等,促請校內社工應積極支援少數族裔學童的個人、社會和情感發展,而學校社工在少數族裔學生中的角色和責任,亦需給予清晰界定,向他們提供文化意識、敏感度和應對能力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