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欺凌|1/4受訪學生憂被欺凌或曾受暴力對待:總有一單喺左近
香港救助兒童會發佈最新的調查報告「Young Voices」,發現本港年輕人對家庭及學業壓力、校園欺凌及網絡安全尤其關注,有近1/4學生擔心被欺凌或曾遭受其他兒童或青少年暴加對待,促請社會領袖及決策者解決社會問題,改善兒童心理健康,消除不同形式的歧視。
香港救助兒童會於2019年5月至6月邀請了58名中學生參加聚焦小組討論,並於2020年7月以問卷形式訪問1,151位12歲至17歲的年輕人,於昨日(31日)發表「Young Voices」報告,研究發現近1/4學生擔心被欺凌或曾遭受其他兒童或青少年暴加對待。
其中一名受訪者Eve表示,小學時她成績理想,卻性格沉靜,結果被同學妒忌及孤立,雖然同學只是玩樂時聚在一起,沒有理睬她,但已對重視朋友關係的Eve造成傷害,「我都有不開心,但這種壓力不及父母給我的學業壓力大」。
在小學時期,Eve亦曾目擊校園欺凌事件,有來自內地的同學,由於語言及文化跟土生土長的同學大不同,當他們不是說廣東話時,其他同學會拒絕理會他們。此外,Eve透露,有同學因身形較肥胖而嫌他有酸臭味,並惡意抹黑他,她認為,「社交生活對小朋友的性格發展及處事能力很重要,少了社交生活,對個人成長是一種缺失」。Eve表示,心理健康支援對年輕人來說非常重要,「不只是釋放情緒,也是告訴受害者,他們並非別人口中所說的那麼差。青少年時期是建立自我形象的關鍵時期,會透過別人口中建立的自我形象,如果自我形象差,會導致心理健康差,惡性循環」。
「欺凌個案好普遍,總有一單喺左近,只是視乎大與小。」就讀中五的Aggie透露校園欺凌的普遍及嚴重性。她表示,欺凌可以無特別原因,只是因為看不順眼而發生,例如髮型不好看、身材矮小、無共同話題等,便會成為異類,被人排斥,只要有一個人做主動欺凌,其他人便會附和,甚至起哄。
Aggie指,欺凌者會突然叫同學做「病毒」,並叫對方「彈開」,她形容受欺凌的不只一名受害者,連帶受害者身邊的同學亦會一併被欺凌,而受害人士都不敢反抗,令欺凌事件持續個多月,直至有同學向老師報告,老師才出面阻止,而受害者其後性格會變得較孤僻,對其他人的反應亦會較敏感。她表示,學校一般會當欺凌者不成熟,不會主動介入事件,有時甚至是學生逼老師介入,而有些學校未必有駐校社工,當一級發生4至5宗欺凌個案時,社工人手根本不足以應付。
香港救助兒童會總幹事司徒恩表示,每4名便有1名學生受過校園欺凌,情況值得關注,因為校園欺凌對兒童身心發展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去年香港救助兒童會撥款近800萬港元,為弱勢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心理健康項目,滿足本港兒童及青年的迫切需求,機構亦與其他非政府組織合作,推出心理健康項目,並透過以不同的應對方式,包括密集式諮詢、講座、工作坊、父母支援小組、藝術和遊戲治療等,幫助兒童和青年保持心理健康和建立抗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