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護署過去一周接獲三宗紅潮報告 其中兩宗屬「藍眼淚」

撰文:區禮城
出版:更新:

有巿民繼上月尾目擊大埔、深井及汀九一帶海灘出現俗稱「藍眼淚」的夜光藻紅潮後,漁護署今日(5日)公佈香港水域過去一周合共發現3宗紅潮報告,其中兩宗屬「藍眼淚」,暫時未收到發生紅潮後有魚類死亡的個案,已提醒養魚戶適時為魚排增氧,並會密切留意有關情況。

漁護署表示,政府跨部門紅潮工作小組過去一周在本港水域發現3宗紅潮,第一宗發生於上周五(26日)的長沙灣魚類養殖區,第二宗由水警人員周日(28日)於沙田海發現,第三宗則由漁護署人員於包括大頭洲魚類養殖區在內的西貢海面發現。

小組發言人稱,首兩宗紅潮由俗稱「藍眼淚」的夜光藻組成,目前紅潮已消退,其餘第三宗則由多紋膝溝藻組成,兩款藻類均常見於本港水域及不含毒素。

漁護署提醒養殖魚戶適時加氧

漁護署已提醒長沙灣、鹽田仔、鹽田仔東、榕樹凹、老虎笏、麻南笏、滘西、雞籠灣、大頭洲及糧船灣魚類養殖區養魚戶留意魚排情況,並適時增氧。署方實施實施的浮游植物監測計劃將繼續主動監測紅潮出現的情況,以減低對本地海魚養殖業及市民可能造成的影響。

被譽為世界十五大奇景

「藍眼淚」曾被美國CNN評選為世界15大奇景之一,英語更有「sea of stars(星之海)」或「sea sparkle(閃爍海洋)」的美譽,因為它在晚上出現,隨波浪拍打岸邊,藍色星光忽明忽暗,尤如一閃一閃的藍色綵帶,吸引巿民駐足圍觀。

雖然夜光藻不帶毒性,但它會粘附於魚鰓上,阻礙了魚類呼吸並導致魚類窒息死亡,而夜光藻死亡後會分解出屍鹼和硫化氫,會使海水變質,危害水體生態環境,對養殖魚排影響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