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市民不滿社交生活 情侶家人關係變差 專家:以擁抱代替沉默

撰文:曾鳳婷
出版:更新:

疫情持續一年,不少市民生活習慣亦受影響被迫改變,生活圈子轉為WFH(在家工作)模式。有團體進行身心健康調查,結果發現市民在疫下的社交生活滿意度僅得59分,較身體和心理健康評分低,當中更有近半市民認為疫情對社交生活帶來負面影響,有受訪者因此與另一半關係更疏離。有專家建議市民應增加和身邊人交流,適時鼓勵和為對方打氣。

「香港健康行力指數」調查是在去年12月間進行,以隨機抽樣形式在街頭訪問了1014名市民,以了解市民在疫下對個人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及社交生活的滿意度及實踐健康習慣的行動力,並以一百分為滿分打評分,結果發現市民對身體及心理滿意度較高,分別為70及64分,但社交生活滿意度僅有59分,顯示疫情對社交生活帶來挑戰。38%有伴侶的受訪者認為疫情限制和另一半的互動,使雙方關係更疏離,亦有逾6成受訪家長認為疫下生活對子女帶來更多學習壓力,使他們更加焦慮不安。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左)建議,伴侶可以多向對方表達謝意,並在疫情間多留意對方有什麼需要,以示關心。(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專家:適時擁抱有助情感升溫

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建議,伴侶可以多向對方表達謝意,並在疫情間多留意對方有什麼需要,以表關心。他指出,適時鼓勵十分重要,例如偶然的擁抱和親吻亦有助紓解雙方緊張關係,有助感情升溫。註冊臨床心理學家劉洛恩小姐則建議家長應多與孩子互動,工作繁忙時亦不忘抽空和子女聊天和遊戲。即使子女做錯亦要多加鼓勵,誘導子女共同想出解決方法。

調查指出,市民比以往更為重視健康,亦決定開始做運動。(資料圖片)

調查亦指出,逾半受訪者認同未建立健康習慣前已打定輸數,乾脆放棄不做。精神科專科醫生麥棨諾解釋,疫情下受到很多外在限制,不少市民習慣以「遲啲先」作為借口。他建議市民可以找同行者提醒和設立一個容易達到的目標,以「斬件式」完成,從而戒掉拖延或容易放棄的性格。

註冊物理治療師岑韻婷建議市民應找一些較簡單的運動如進行散步、基本的伸展運動等。(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物理治療師:轉做其他運動受傷個案增加

另外,調查發現84%受訪市民新一年欲做更多運動。但同時有近半受訪者認為疫情「令自己減少做運動」。註冊物理治療師岑韻婷表示,手頭上有不少因運動而受傷的個案,主要是場地關閉,巿民轉而做一些不熟悉的運動而受傷,「有啲市民本身習慣咗游水,依家啲場地關曬,佢哋轉咗去跑步,因為唔習慣個運動模式就好易整親。」

她建議市民在運動時應按自己能力訂立目標,選擇網上教學時亦要選取專業人士意見和較為適合自己的運動。若做不到同樣動作時,便要立即停止,避免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