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鼠年】少數族裔小朋友赴安老院寫揮春 青澀字體獲長者賞識

撰文:曾雪雯
出版:更新:

農曆新年屬華人傳統大節日,今午(19日)一批印巴裔小朋友與家長探訪元朗安老院舍,趕在過年前為長者寫揮春、煎蘿蔔糕。一個個少數族裔孩子拿著科學毛筆,低頭寫上祝福字句。對少數族裔孩子而言,拿毛筆寫揮春並非易事。有孩子把「大吉大利」寫成「木吉木利」,也有孩子用毛筆寫了Happy New Year,歪歪斜斜的字體都是他們學習香港節慶文化的一課。
攝影:黃舒慧

一個個少數族裔孩子拿著科學毛筆,低頭寫上祝福字句。(黃舒慧攝)
+7

印度裔小朋友文凱志(Harjas Singh)今年9歲。他拿著科學毛筆在紅紙寫上大吉大利四字,那是他昨夜在家中練的字。揮春上隱隱有草擬祝福語的鉛筆痕跡。凱志媽媽文凱廸(Herdip Kaur)說,那是凱志14歲姐姐事先為今天的小朋友準備。她說,孩子都知道揮春是帶予老人家好運。

凱志媽媽文凱廸(Herdip Kaur,右一)說,凱志(右二)昨夜曾在家中練字。(黃舒慧攝)

最後凱志字體青澀的揮春「身體健康」,送到91歲的熊婆婆手上。熊婆婆笑言,凱志的字寫得很好,並指較少遇到少數族裔小朋友到老人院探訪。

熊婆婆笑言,凱志的字寫得很好。她尤其喜歡凱志寫的身體健康。(黃舒慧攝)

熊婆婆於1958年從四川來到香港,她說那時元朗還有河與田,是個種米的地方。有趣的是,凱志的祖先比熊婆婆更早來到香港。凱志已是第五代居港的印度裔香港人。

凱志是第五代居港的印度裔香港人。(黃舒慧攝)

農曆新年是華人的傳統節日,印度裔家庭在香港有三個新年--元旦、農曆新年與印度新年。活動上有印巴裔義工為長者煎蘿蔔糕,凱志指,印度新年時他們也會做節及與家人吃飯。

種族共融教育及福利協會創辦人及主席、民主思路成員白俊達(Jimmy Baljinder)為活動負責人。他指,今年是組織首次於農曆年與少數族裔小朋友探訪老人家,他希望有助小朋友融入香港社會,了解過年文化。「佢地日後都喺香港住,嚟緊幾代都在香港過,想佢地了解過時過節香港人點慶祝,同會食啲咩」,他說。

白俊達(白衣者)是第四代居港印度人,太爺當年隨英軍來港,爺爺當年亦曾任駐港英軍,參與香港保衛戰被俘,關進赤柱監獄。(黃舒慧攝)

反修例運動持續逾半年,曾有指運動令南亞手足與香港人connect起來。但白俊達認為,連結並非一日的事,「唔係一日,只係一日係connect唔到」。他認為持續的社區服務能連結不同社群,並希望透過義工活動令香港人了解不同少數族裔在港文化。去年三月印度新年時,他曾與義工攜同印度節慶食品,拜訪土瓜灣一安老院。「當時拎咗好似角仔嘅Laddo同用奶做的糕點Barfi」,他指當時不少長者亦未曾嚐過印度節慶食品。他希望透過活動能令更多人了解居港少數族裔的文化。

歪歪斜斜的字體都是他們學習香港節慶文化的一課。(黃舒慧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