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8五周年】風力發電機、遮打工匠陳伯 傘運插畫家重遊佔領區

撰文:李智智
出版:更新:

五年前,警方在金鐘夏慤道發射 87 枚催淚彈,觸發為期 79 日的「雨傘運動」;五年後,港人再因反修訂《逃犯條例》風波,示威衝突不休。傘運五周年,八十後插畫家柯慧惠帶同當年記錄抗爭場面的畫作「重遊舊地」,回顧金鐘和旺角佔領日子感觸良多,包括「夏愨村」、自修室、圖書館和自製風力發電機,每幕畫面仍歷歷在目。
雖然當年的運動被形容是「失敗」,由抗爭演變成「嘉年華」,但她認為是近代港人社會運動的「覺醒和學習期」,那些日子讓港人反思抗爭模式,打破社區冷漠,而今年的反修例運動中,港人吸取經驗「愈戰愈勇」,尋求更有效實質行動爭取自由和民主,港人可以早日「畢業」。
攝影:賴雯心

五年前的「雨傘運動」,柯慧惠辭去設計師工作,「一番熱血衝動」讓她走到到金鐘、銅鑼灣、尖沙咀和旺角的佔領區,以畫筆紀錄了其中逾40日的抗爭畫面。她形容,當年的角色如同記者,「當時不知道這樣畫面會否再來,每一個人和畫面都是限定,一消即逝,有必要好好記錄下來」。

插畫家柯慧惠難忘5年前旺角佔領區的「社區圖書館」。(賴雯心攝)

記者跟慧惠先來到旺角信和中心,她笑言以當年作畫經驗,旺角雖然龍蛇混雜,隨時有打鬥,較其他佔領區更為不安,但亦有不少溫暖人心場面。她深刻記得當年有佔領者一手一腳以竹條、電燈柱、小巴站牌和帆布搭建「社區圖書館」,擺設書籍、漫畫和雜誌由各熱心人士捐出,其中一個書架從大角咀富榮花園送來。她說,當年充斥劏房和土地問題令港人無法喘息,佔領者自行建成的公共空間作緩衝,「畀大家抖下氣」。

慧惠形容,當年各區佔領活動「五花八門」。佔領者除了即席演講,自製連儂牆和藝術品表達訴求外,她最難忘有人在旺角彌敦道建設「關帝廟」和聖法蘭斯小聖堂,安慰同行者心靈,祈求上天保佑;另在金鐘設置自修室,讓學生一邊抗爭,一邊溫習,旁邊有義工補習,又有人派發糖水、物資和抗爭絲帶,「現在根本無可能了,很快就會被人清場」。她認為,最瘋狂的是,有年輕人為增強佔領行動的「持久力」,即場研發風力發電機和單車發電機,「港人真是創意無限」。

慧惠筆下記錄不少傘運小人物,其中她最深刻是在金鐘為學生製作木檯凳的陳伯,拉近銀髮族和年輕一代的距離。「陳伯當時好似大家嘅精神支柱,事事親力親為,他舉辦唔少活動支持年輕人,大家都睇佢頭」。

八十後插畫家柯慧惠認為港人抗爭之路愈趨成熟。 (賴雯心攝)

談及學生的抗爭之路,慧惠認為現時「學生辛苦了很多」。她說,當時學生仍有心思讀書,但現在學生不但自發辦遊行集會和製作文宣、亦要「冒被私了、被侵犯、被捕嘅風險走上前線,代價大了很多,現在變咗拚死抗爭」。她又嘆言,佔領日子的畫面「很美好」,「雖然灰心,但幾乎無人會講『死』字」,但五年後的今日,一個個年輕人在社運因對政府和社會絕望而輕生,叫人痛心。

對於現時港人抗爭前路,慧惠認為「有希望,有信心」。(賴雯心攝)

雖然佔領日子畫面溫暖人心,但另一邊廂亦有不少人批評運動演變成嘉年華,令運動失焦,消磨意志,毫無實質成果,更形容整場運動是「失敗」。慧惠深感認同,她坦言亦與不少港人一樣在傘運後對新聞和社會事件態度冷卻,重回「搵食」現實。

不過她稱,「當時是一個政治覺醒學習抗爭的過程,在港人心中埋下了抗爭的種子,現時的抗爭正是汲取五年前的教訓,蘊釀過後發芽,這場風波亦迫使港人變得成熟。除咗搞活動,更懂得用盡方式獲得社會以至國際關注」。她想起在傘運清場前夕,有女子在連儂場寫上「就算失望不能絕望」,亦有人寫下「we will be back」,證明港人的爭取民主和自由決心不受打擊,「好似當好多人因為金鐘連儂牆被清而感到難過時,現在連儂牆遍地開花」。對於現時示威衝突不斷升級,她反問:「係邊個造成今日結果,警方一日的催淚彈已經多過傘運整場運動施放數目,政府再三無正面回應訴求,如何叫人繼續忍氣吞聲和理非?」

對於現時港人抗爭前路,慧惠炯炯有神望着夏愨道說:「有希望,意識創造實相,一定要有信心,自己都不相信自己,就一定不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