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人工智能分析CCTV大數據 拆解部門監察執法應用
近年香港政府提倡智慧城市,冀以高科技人工智能增加城市管理效率,甚至代替人手工作,如今就連閉路電視 (CCTV)也加入了人工智能的元素。光通網絡系統有限公司 (OT Systems)發明了一個智能監控系統,通過CCTV攝取的畫面,進行大數據智能分析,不單可以統計人和車的流量,技術上更可以分析到人的行為,偵測人們有沒有作出違法行徑。此技術引入香港兩年,除了幫助監察道路車流量,還可監察分析地盤工人有沒有做足安全措施。
人工智能代替肉眼看錄影
一般CCTV是以攝錄影像,再以肉眼觀察和分析錄像來編寫報告,而OT Systems就發明了智能監控系統,以人工智能CCTV分析錄像再轉化成一分報告,完全免去人手工作。OT Systems的行政總裁周雲財說,以往企業管理和政府管理利用人工分析,再寫報告存在不少限制,例如是輪班,疲倦和看漏眼,令分析雜亂無章和有誤差,「如果24小時錄影,用一個人去看錄影,就算以5倍速度看,都要花數小時,10倍速就要兩個多小時。一個錄影鏡頭,用兩個小時看10倍速的畫面,其實好浪費時間和精力,如果100個錄影鏡頭,那怎樣看呢?」
資源分配更有效率
究竟這個技術是如何進行分析錄像?周雲財表示,新技術就像人眼一樣,你在街看到甚麼,就能感應這個場景。 他舉例說,傳感器技術可應用於收集廁所潔淨數據, 人工智能可分析系统範圍內的公共廁所使用率,電腦會編撰報告, 提供數據有關廁所所需要的清潔頻率,「有些廁所日日有人用,有些郊區廁所一星期都沒有人用,如果沒有人用都去清潔這麼多次,那便浪費了資源。
新技術可認人 中性打扮亦可分辨男女
除了分析數量和流量,就連為不同人作分類也可以做得到。周雲財說,只要為目標人物輸入特徵和定義,人工智能便能自動追蹤目標。他補充,一般來說會用來分辨男女、成人小童和穿著不同衣服款色的人等,即使是中性打扮,人工智能也可以分得到性別,「所有事都是定義和特徵,通過這些不同定義,選取錄影中的目標再作比較,才會得出結果。提取兩性的特徵,愈細緻愈好,定義愈多,就愈精細,誤差愈少。」
周雲財指,只要加入臉部識別和行為識別,以人工智能進行認人也是技術上可行的事。他解釋,此技術稱為視覺分析,如果客戶有需要,技術上是可以用人工智能認出目標,並作出追蹤,但目前他們並沒有客戶作此要求。
工商業用途 發電廠、地盤均有用
技術具備行為分析,可以在工業場地上,確保工人的行為是否安全。周雲財指,如今香港高空工作的工人需要跟隨指示配戴足夠的安全設備,但有很多工人純粹為免被罰才做安全措施,故做得相對馬虎。他表示,現時他們和香港建造商會合作,第一是分析工人身上的安全裝備夠不夠,第二就是工人工作時,有沒有把安全帶要扣在安全繩。「有好多人不是扣在安全繩,而是扣在棚架上,若棚架倒塌,人就被棚架扯了下去。如果視頻偵測到工人扣得不正確,便會有通報。」
OT Systems其中一個客戶是青山發電廠,助其監督廠區安全。周雲財指,廠區範圍很大,以前主要是靠人巡邏,若人看漏眼或疏忽,就會有風險。「例如是有沒有職員亂過馬路、出現在危險地方、傾倒垃圾等。因為這是一個好大的地方,沒有可能每一個地方都派人過去,當監察並分析到危險行為,便會通報並可即時派人處理。」
技術可用於打擊犯罪
「政府已在做試驗,日後的違例泊車不會像以前一樣由警察抄牌,假如日後立法,可以用這技術在路邊攝取了車牌,知道你的停留時間便發告票給你,不用警察巡查。」周雲財說,政府採用這個技術多在交通運輸上,例如是違泊和流量管制,「在特定的區域設定一些條件,調轉頭行就要報警,例子是人流控制,由一點行去另一點,調轉頭行是有問題的,因為會影響整個人潮流動性;車也是一樣,由一點去另一點,調轉頭行也是有問題。」他補充,CCTV發現倒轉行情況就會提示管理人員,以前靠管理人員自己監察,現在用機器就會更加準確,「因為管理人員去喝一杯茶已經可以錯過這些畫面。」周雲財指,技術上也可以分析到劫案等犯罪行為,只要有行為的定義和特徵就可以用技術分析偵測。
資料洩漏有監管仍具風險 「視乎企業如何處理」
雖然目前港人私隱受到《個人資料(私隱)條例》的保障,資料持有人受私人專員公署的指引所規管,但周雲財表示,該新技術面對最大的難題,仍然是如何妥當保障個人私隱。「好視乎企業本身如何處理數據,是否每個企業都跟足指引,真的好難講,企業管理上牽涉到人力,要有人管理,未必有資源去做就可能馬虎一點,可能會有洩漏資料的風險。」
「作為一個專業的企業要作全面考慮,最源頭取得數據,以至整個過程怎樣管理,對用戶也要有保證,但是否能百分百做到好,好視乎企業本身如何處理。」周雲財解釋,其公司在攝取錄像開始已有加密,並會放進夾萬,「就算拿到記憶卡也開不到。」但他的客戶如何處理收集回來的數據,就是私隱保障的關鍵所在。
未來或是人工智能的世界
科技日新月異,就連CCTV的技術也是一步步發展過來。周雲財說,最初的公共CCTV你拍下影像,讓人看見本身留意不到的東西。當人們看得到,便進而是要求看得清楚,「以前看到有人,但連樣子都看不到,後來技術提升,就可以連車牌和人的輪廓都在漆黑環境下看清。」直至出現了人工智能,人們便要求看得明白,「看得清又如何呢?觀察人的違法行為還是靠人來判斷。如今就可以靠機器,人工智能可以分辨出來。」
周雲財預計,未來的社會只會日趨向智能化,每一件物品也可以加入科技。「有互聯網之後,人與人的網絡聯繫已好先進,但是物與物、人與物之間,對商業來說是很龐大的市場,這個世界物件一定多過人,未來二十年全部都是人工智能的年代,所有物件都有智能,連杯都可以智能化。」他舉一例,將飲水機加入智能,統計一屋有多少人,一天喝多少水,喝水的行為是怎樣的,幾多人喜歡喝熱水,學習之後將冷熱水供應的時間。
人類或面對智能挑戰
當科技繼續發展,愈來愈多工作可交由人工智能處理,人類的工作選擇會否減少?「一開始會,人工智能發展下,工廠工人就業下降是必然的,因為機器代替了人,那一班人就失業。」周雲財說,長遠發展之下,人也會跟隨進步,未必需要做那些智能可做的工作,去做另一些機器做不到的事。不過,他認為在這個趨勢下,如果人不進步,只懂做某一種勞動工作,就有可能被社會淘汰,「以後智能化工廠只會愈來愈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