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底新文化】2千呎青荃橋橋底「活起來」 擬供民間團體發展 

撰文:黃文軒
出版:更新:

位於青衣地鐵站附近的青荃橋底一帶閒置多年。近日,葵青民政事務處建議發展以上近2,100平方呎的空間,邀集非牟利機構或藝術團體營辦社區服務。有關注公共空間的團體就指,政府在發展橋底或其他公共空間時,應該考慮區內居民本來的需要。

2,100平方呎空間擬供民間團體發展

葵青民政事務處於剛日前在規劃及地區設施管理委員會上,就發展青荃橋底近青衣海濱閒置土地提出討論,建議發展青荃橋底近青衣地鐵站方向的位置、近2,100平方呎的橋底空間,予民間團體作消閒和休憩用途。

橋底連接海濱公園

上述地址鄰近青衣地鐵站,同時連接青衣海濱公園。拓展公共空間公共關係總監黃佳能指,橋底空間的位置是否容易到達同樣重要,「橋底與青衣海濱連結,市民容易到達,能夠賦予橋底更多的可能性,配合不同居民的需要。」

上述地址鄰近青衣地鐵站,同時連接青衣海濱公園。

關注團體:須回應居民內需要

近年有不少橋底空間「活起來」,如由環保署的「綠在東區」計劃,就選址於筲箕灣愛信道及興民街間東區走廊橋底用地,設有回收區域、展覽及工作坊等;中西區的山道橋底下亦設有座椅及綠化空間予居民休憩;另外,亦曾有油麻地區議員提議以橋底作為單車或電單車停泊處。

是次計劃建議給予非政府組織或藝術團體使用該地,黃佳能補充指,區議會在批出場地用途時,應考慮當區居民本來的需要,「區議會在發展前,應了解清楚橋底本來的用家是誰,例如青衣這個地方有好多人釣魚,在發展同時應保留釣魚人士使用該空間的權利,又如果當區缺乏泊單車位,也可用作泊單車用途,這樣去營造空間之餘,才能回應到社區的各個特色及狀態。」

黃佳能就補充指,區議會在批出場地用途時,應考慮當區居民本來的需要,「區議會在發展前,應了解清楚橋底本來的用家是誰,例如青衣這個地方有好多人釣魚,在發展同時應保留釣魚人士使用該空間的權利。」(梁雪怡攝)

文件中亦提到,申辦機構及團體須自負盈虧地營運空間,建築師Deson過去曾研究在香港天橋上舉辦多元化活動的可行性,他表示是次發展方案是好的開始,不過亦認為如要長遠發展橋底空間,需要有長遠的規劃及管理,「其實要營運一個公共空間有一定難度,如何維持定期在橋底下有公眾活動,搞活動全部都要錢,究竟用什麼方式可以支持繼續發展?如果能發展本來未被善用的空間,真正讓當區居民聚集,其實對社區是好事。」

民政處現時正考慮邀請非政府機構或藝術團體,在該處發展青年藝術或康樂活動空間,而在發展的同時,署方亦呼籲營運單位要保留適當休憩空間予區內居民使用。另外,申請機構須為根據稅務條例第 88 條獲豁免繳稅的慈善機構,並最少在香港運作超過 5 年,以及營運單位的服務對象應以本區居民佔多數。民政處又指,考慮到橋底外貌會影響市容,建議申辦者在發展橋底時應綠化場所及美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