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招牌】港街頭招牌面貌買少見少 改裝費動輒數百萬嚇怕老商戶
街邊招牌林立,是香港獨有的街頭文化,惟近年「招牌傷人」事件不時發生,不少招牌因應屋宇署新條例遭逐漸清拆,就連具半個世紀歷史的招牌,亦無一倖免,當中屹立太子近50年的「金鳳大餐廳」招牌將於下周一清拆。站於平衡「保育和安全」之間,有關注招牌的團體認為,當中仍有計可施。
據「金鳳大餐廳」的店主稱,其懸掛於太子荔枝角道近50年的招牌,須於下星期一執行清拆令。事實上,近年老店招牌「下架」情況時有發生,當中位於桂林街達58載的「信興酒樓」霓虹招牌、白加士街60年的「麥文記麵家」霓虹招牌,以及「澳牛」招牌亦已不復見。
招牌砸傷途人事件過往惹人詬病,去年至少發生3宗招牌砸人嚴重意外,包括在去年5月,元朗一間冰室塌下4米長的招牌壓傷一名女途人;同年7月4日,元朗金輝徑一間時裝店門口兩幅分別長約10米及6米、估計重達600磅的巨型木製招牌塌下,擊傷兩名女途人。
而在2008年6月,灣仔道一間泰國菜館更發生招牌砸死途人的慘劇,當時店舖一個重約200磅巨型木製招牌塌下,壓中一名正在趕上班的47歲婦人,招牌上的金屬英文字母「A」更倒轉插中其頭顱,導致其頭部重創,送院後不治。
早於2010年起,政府全面實施「小型工程監管制度」,在新制度下,未經屋宇署批准及同意,或據規定而豎設的招牌,均屬違例建築工程,當局將發出清拆令,要求拆除不符安全規定或有潛在危險的招牌。署方規定招牌不能伸逾4.2米,離地不能少於3.5米。2014年,屋宇署以深水埗為試點,展開大規模清拆招牌行動,並擴展至各舊區,一幕幕街頭招牌面貌已不復再。
為顧及商戶利益,屋宇署曾於2013年推出「檢核計劃」,容許招牌擁有人安排認可人士檢查和鞏固招牌,獲屋宇署查核後,可繼續保留使用。惟「街招」招牌保育團體創辦人麥憬淮認為,對於挽救老式招牌作用有限,「能夠改裝當然最好,但不少商戶認為改裝至符合規例麻煩」,另一方面改裝費對商戶而言是「天價」,動輒數百萬元,比起只需數萬元的清拆費,費時失事,寧願執行清拆令。
不過麥認為被拆招牌的命運終點未必要是堆填區,平衡「保育和安全」之間仍有其他方式。他建議,店主清拆招牌時,盡量保留其原貌,並將招牌放置在店內櫥窗,以保留店舖和街道風貌。他又指,曾多次接收招牌的西九M+視覺文化博物館,近期亦開始不再收留招牌,提議店主將拆掉的招牌給予保育和學術人士收藏,令下一代能欣賞舊時香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