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經管|人口老齡化對香港未來醫療衞生開支的影響分析
作者:貝大為、陳禧音、Karen Grépin、全劍超(分別為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衞生經濟、政策和管理學臨床教授、博士生、副教授、臨床助理教授)
目標:
近期,醫療衞生開支的增長速度高於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儘管如此,特區政府一直維持50%的歷史醫療衞生開支份額,自費和保險基金分別佔30%和20%。本文量化了2023至2040年人口老齡化對未來醫療衞生總開支的影響。同時,筆者按住院醫療護理、門診醫療護理、日間醫療護理、醫療物品和長期護理方面,將預測的醫療衞生開支增長加以分項。
方法:
根據60歲以上人口比例、人均GDP和醫療通脹率,將過去23年來的人均醫療衞生開支資料建立時間序列模型。採用最佳擬合的差分自回歸移動平均(ARIMA)模型來預測直至2040年的醫療衞生開支總額及其分項支出額。
結果:
2010年起,醫療衞生開支的增長速度在2010年開始超過GDP,2023年更是GDP增速的兩倍。如果外來移民有助於減慢人口老齡化,則醫療衞生開支的增長速度將在2028年與GDP增速持平。在所有情景中,醫療衞生開支在GDP的佔比都將從目前的7%升至9%;而長期護理的增速將成為醫療衞生開支各分項中增長最快的部分。討論:在未來的5年裡,香港醫療衞生開支的增長速度預計將持續高於GDP的增長速度,進一步擴大醫療衞生在整體經濟中的比重。政府可推行的積極有為措施包括:提高醫院管理局醫療服務的效率;通過更好的人口公共衞生計劃提高衞生署預防疾病的能力;通過新的公共收入來源增加財政空間以趕上需求;以及使醫療保險市場成為公共系統更有效的減壓閥。香港對改革躊躇不決的時間愈長,難度就愈大。因此,眼下的當務之急是商討醫療衞生體系的最佳方案,以應對人口老齡化和不斷增長的醫療衞生開支,同時避免公共醫療衞生服務退步。
一、引言
1990至2020年期間,香港醫療衞生總開支的年均增長率為5.6%,而香港本地生產總值(GDP)增長率僅為3.4%。醫療衞生開支的增長速度更不斷加快,在2017至2019年新冠肺炎疫情之前的3年期間,醫療衞生開支增長率分別為6%、6.5%和6.9%。人口老齡化、醫療物品成本上漲、患病率增加、醫療強度提高是醫療衞生開支上升的根本原因。在香港,人口老齡化是勢將推高醫療衞生開支的首要因素。在應對新醫療物品價格上漲、預防疾病、提高醫療的成本效益方面,香港尚須加倍努力。為應付不斷增加的醫療開支籌資的困局早在20年前就已迫在眉睫,時至今日,人口老齡化難關當前,醫療經費問題變得更大,也更難解決。
2022年,65歲及以上的長者共159萬人,佔香港人口的五分之一;預計至2036年將達241萬,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2023);(香港特區醫院管理局2022)。無可避免,隨着長者人口增加,其所需醫療服務會愈加增多。例如,雖然目前長者只佔總人口的20%,但卻佔所有住院日和住院人數的一半(香港特區醫院管理局2022)。從過去長者使用醫療衞生服務的趨勢來看,此一範疇的未來開支只會有增無已。加上新藥物和新療法的出現,醫療衞生服務的價格勢將上漲。醫療保健新技術絕少能節約成本(Chernew與Newhouse 2011)。再者,治療強度的變化也導致成本增加,皆因愈來愈多針對不同疾病的治療方案可供選擇,醫生為病人進行的治療自然更多。
在全球大多數國家,醫療衞生開支的增幅較GDP為高(Farag, NandaKumar et al. 2012),以致收入增幅往往只與GDP相等的政府備受壓力。2019/2020年度,香港的醫療衞生開支總額為1,890億港元,佔GDP的6.8%。在7,310億港元的政府總開支中,公共醫療衞生開支的比例為54%,總值達1,020億港元。值得注意的是,自2005年以來,政府一直承擔公共醫療衞生開支,維持在全港醫療衞生總支出的48%至54%(香港特區醫務衞生局2023)【圖1】。儘管近年來有超過100萬市民購買了各類自願醫療保險計劃,如圖所示,其在整體開支中的份額並未見顯著增加。
預計未來幾十年,香港人口老齡化將給醫療衞生系統帶來前所未有的財政壓力。本文對香港2023到2040年期間的醫療衞生開支提出新的預測,以協助政策制定者規劃如何持續提供高質量服務和財政保障。筆者的分析數據來自香港特區政府統計處(統計處)和醫務衞生局公布的2000至2022年的時間序列數據。
二、研究方法
差分自回歸移動平均(ARIMA)模型被廣泛用於預測醫療衞生開支(Getzen與Poullier 1992;Klazoglou與Dritsakis 2018;Zheng, Fang et al. 2020)。這種方法的優點是只需要最少的假設,因為它們只利用了過去的總開支資料來預測未來的總開支。筆者使用了未經調整的基線模型,以及調整人口老齡化、醫療通脹率和GDP增長後的模型。
(一)基線模型
本研究的基線ARIMA模型將價格、疾病和人口老齡化因素綜合考慮,因此假定未來的總體模式與過去的總體模式相似。正如附錄中的相關討論,筆者首先評估某一年的醫療開支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前幾年的開支和隨機衝擊,然後利用000至2022年數據擬合了以下的簡單模型:
其中,Ht是t時間內的醫療衞生開支總額,T代表時間(以年為單位)。為了校正某一年的醫療衞生開支在多大程度上取決於過去的開支,筆者根據Akaike資訊準則(AIC)加入括號中的項。在b確定之後,就可以根據Ht=C+𝛽1T來預測2023至2040年T的預測估計值。
(二)人口老齡化調整模型
人口老齡化調整模型在公式【1】的基礎上,同時調整了過去60歲以上人口百分比(PP60)的數據。在這種情況下,預測估計值等於Ht=C+𝛽1T+𝛽2PP60t+。這也要求對未來的PP60(t+)進行人口預測;統計處估計,假使香港在數十年內能實現每年淨遷入約5萬名年輕居民,則60歲以上人口將在2030年停止上升。
(三)GDP及醫療通脹率調整模型
GDP及醫療通脹率調整模型在公式【1】的基礎上,調整了過去60歲以上人口百分比(PP60),以及過去GDP和醫療平減物價指數的數據。該模型的預測估計值基於每年2.41%的GDP增長率(相當於2000至2022年期間香港的平均經濟增長率)及4.67%的醫療通脹率(根據2000至2020年的醫療通脹率)。
三、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使用數據摘要
(二)主要結果
【圖2】比較基線模型【1】預測的未經調整的現值美元醫療衞生開支(藍色虛線)和根據60歲以上人口比重調整的現值美元醫療衞生開支(藍色實線)。作為參考,香港的GDP趨勢基於2.41%的經濟增長率預測,以紅色實線表示。從2022年起,未經調整的醫療衞生開支呈線性向上趨勢,2020年的醫療衞生開支是基線年份(2000年)的3倍,到2040年將增至5倍以上。根據統計處預測的人口老齡化放緩情況進行調整後,醫療衞生開支在2040年只會增至基線年份的4倍。
與這兩種模型估計的醫療衞生開支相比,假設GDP繼續以2.41%的速度增長,到2040年也只會接近基線年份(2000年)醫療衞生開支的3倍。【圖3】比較【圖2】中曲線的斜率,顯示隨着老齡化減緩,2028年後醫療衞生開支的增幅勢將放緩。未來人口結構的預測數據來自統計處,即香港在未來幾十年每年足以輸入大約35萬個年輕淨移民,這將減低60歲以上人口比例的增幅。【圖4】顯示2000至2042年的42年間醫療衞生開支佔香港GDP百分比的變化趨勢。根據未經調整的基線模型,醫療衞生開支佔GDP的比例預計將從2020年的7%擴至2040年的9%以上。然而,基於來港的人口變化加以調整後,儘管醫療衞生開支在2032年左右達到近8%的峰值,但到2040年,此一份額將跌至大約7.5%。由此可見,人口老齡化相關因素對醫療衞生開支的增幅可產生減緩作用。
附錄2臚列預測醫療衞生開支各分項的模型。從附錄【圖2.1】中可見,在2000年和2020年,最大的醫療衞生開支組成部分是門診醫療護理、住院醫療護理、日間醫療護理、醫療物品和長期護理。到2040年,各分項相對比率預計將保持不變。如附錄【圖2.2】所示,長期護理在5個主要分項中增長最快,從2020年6倍於基線年份(2000年)以上增至2040年約12倍於基線年份。日間醫療護理是增長第二快的開支分項,將於2040年增至近9倍於基線年份。值得一提的是,從2020到2022年,預防護理分項達到峰值,約為基線年份的10倍,這可歸因於新冠疫情的爆發,令其成為期間增長最快的醫療開支分項。為確保穩健性,筆者發現ARIMA基線模型即使經過GDP及醫療通脹率調整,本研究的預測結果並無多大改變。這是因為醫療通脹和GDP對醫療衞生開支的效應已經包含在2000至2020年醫療衞生開支變量的增長模式中(附錄1)。
四、結論與建議
香港醫療衞生開支未來的增長趨勢將使特區政府財政日益受壓。至少直至2028年,醫療衞生開支的增長速度將超過GDP的增長速度。香港若能在10年內實現每年淨流入約5萬個年輕居民估計醫療衞生開支佔GDP份額的升幅在200年得以放緩,下降到7%水平。否則,在缺乏外來移民抵消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效應下,此一比例將於2040年升至9%。對於醫療衞生體系的改善方案,各界議論多時,但一直未能大肆改革。解決方案必須涵蓋多方面,其中主要包括:一、加大投資力度,通過疾病預防、健康推廣和全面基層醫療以免市民染病入院之需;二、通過供求控制,提高現有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三、對新藥物和新技術的引入和定價善加管理;四、協助市民計劃和支付適合其文化背景的長4期護理;五、推動整體醫療保險市場在醫療融資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六、通過抵押收入或社會保險為政府融資開源(Leung與Bacon-Stone-J 2006)。
本研究結果顯示,醫療衞生開支的增長將持續超出特區政府所能負擔的水平。基於醫療衞生開支擴大主要由老齡化帶動,因此公共醫療部門出現的實際情況在於入院人數、住院日數和門診次數隨長者對醫療服務需求趨升而有所增加,以致捉襟見肘的公營醫護人員窮於應付。本來就很長的公共醫療服務輪候時間恐怕只會愈來愈長。香港在人口健康指標(如嬰兒夭折率低、預期壽命長等)各方面的出色表現,勢難維持。至於上述改革中哪些最適合香港,則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是項研究的結果旨在喚醒各界關注醫療衞生的財政可持續性問題,除非能及時進一步採取應對措施,否則日益嚴峻的情況只會繼續惡化。
港大經管學院1月發表《香港經濟政策綠皮書2024》,由港大教授和研究人員,以及多位國際知名學者共同撰寫,就多個香港熱門議題作出研究分析,並從嶄新角度給予政策建議。本文作者貝大為、陳禧音、Karen Grépin、全劍超分別為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衞生經濟、政策和管理學臨床教授、博士生、副教授、臨床助理教授授(與經濟及工商管理學院聯合聘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