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點論政|如何促進旅遊業發展?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不久前,旅發局公佈了最新2023年的數據,初步全年訪港旅客數字是3,400萬人次。雖然跟疫前2018年全年旅客6,500萬人次的數字相比,數量只恢復到剛過一半,但當中也有「亮點」。例如在去年來港旅客中,佔一半的都是過夜旅客,比例高過疫情前。他們平均留港3.6晚,也比疫情前長。另外,東南亞市場復甦的速度很亮麗,來自菲律賓和泰國的旅客量,在去年12月已經超過疫情前的水平。

來稿作者:劉仲恒

旅遊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之一,訪港旅客回升可以直接刺激零售業。去年上半年的零售額跟前一年同期相比,上升了兩成到2,050億港元。旅遊業既然這麼重要,就很值得政府和業界認真思考,該如何促進旅遊業的復甦和發展。

自疫情開始以來,全球的旅遊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來越多遊客追求以自然、藝術和文化遺產為主的深度遊、文化旅遊和綠色旅遊,而不再是購物和娛樂。這方面的發展方興未艾,有人估計過,全球對文化旅遊的需求在未來10年裡很有可能會以14.4%的複合年增長率高速增長。到了2033年,預計全球文化旅遊的收入將達到約230億美元。與此同時,自由行旅客的數目也在增加。跟其他類型遊客相比,自由行「散客」的消費能力更高,也更熱衷於享受當地美食和慶祝地方節日和假期那樣的高質素旅遊體驗。

既然旅客口味已變,我們提供新的「產品」來迎合,那是天經地義的。其實香港旅遊方面的「寶藏」很多。在這互聯網的時代,通過線上內容推薦熱點和活動的效益很好。最近,筆者有一次去鶴咀遠足,那裡過半的遊客都是從內地來的,聽見他們說鶴咀便是內地某網紅推薦的,因此他們去了那裡「打卡」。小紅書、抖音、微博和嗶哩嗶哩等都是內地熱門的社交媒體平台,我們可以考慮跟他們的KOL和博主合作。他們來香港看過了,就會把自己來港的親身體驗在線上推廣,做到一呼百應的效果。

如果遊客前往廣東道和銅鑼灣的名店購物已經「不合時宜」,那不成問題。港島的中環舊城區和九龍的深水埗等地區,可以為深度遊旅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另外,香港的戶外景點也多得很,很多行山徑、沙灘和離島都很有特色,對訪客的吸引力很大。

當然,香港也是世界最著名的美食之都之一。在去年,香港便有五家餐廳躋身亞洲50家最佳餐廳之列。香港是個中西文化薈萃的城市,我們的美食也反映了多元化美食大熔爐的美譽,具有別人無法替代的特色。

總而言之,推動旅遊產品和服務多元化是大勢所趨。我們必須多探索國際體育和音樂活動、節慶、健康和醫療旅遊產品等,才能吸引更廣泛的遊客,也才能保持本港旅遊業的競爭力。

作者劉仲恒是放射科專科醫生、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團結香港基金顧問。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