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 當局吸納諮詢人才 需有更細緻的考慮
在剛過去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指出已公布《青年發展藍圖》,列出達160多項青年政策措施,並同時透過成立「連青人網絡」,凝聚曾參與政府各項活動的青年人,提供發展才能及參與公共事務的機會。
來稿作者:陳丰
就在《施政報告》公布後一個多月,我收到地區民政處的電話,詢問我是否願意接受推薦成為「連青人網絡」幹事會的成員。作為一名大學講師,從事公共行政研究十多年,認為有機會貢獻己身對政策的專長,不失為一件快事。儘管當局尚未公布「連青人網絡」的細節職能,亦欣然接受民政處的推薦。
在遞交表格的一週後,上方民青局就發來需進行戶外遴選的電郵通知。當刻,深感戶外遴選對青年政策未必有直接的關係,又或有種像是參與學生活動的感覺。在追問民政處後得知,只有參加遴選才能接受委任,亦沒有再提供更多細節。雖然如此,但依然相信政府會對18至35歲的年青人有所分類,將部分年紀較大或背景相近的參與者編入類近組別。
不過,如果沒有期望,就真不會有失望。遴選當天,參加者包括大專生、大學生,也有一些剛畢業不久的職青,年齡的跨越度可謂相當之大。在簡單介紹過後,也沒有甚麼深入的討論,就開始一連串團體活動,如小遊戲、營地紮作、堆沙拼圖等,像極學生時期青春歲月的模樣,但同時又感到與自己研究領域的專長,幾乎是風馬牛不相及。
先不論當天戶外活動官方的遴選準則是如何,但不免令人產生疑問,當局究竟在物色甚麼人士,成為「連青人網絡」幹事會的成員?是青年學生,還是專業人士?也許,當刻民青局亦未有一個完整方案,細節也讓外界無從得知。他們或者是把心一橫,先由各區民政處或各大青年團體,推薦一群符合年齡的人士,再隨意舉辦一個看起來「很年輕」的遴選活動,以營造「連青人網絡」具備「很年青」的氛圍。
誠然,挑選參與制訂「青年政策」人士,真的不需要比拼「誰更年青」、「誰更活潑」,而應是誰能洞悉理解青少年的狀況,將問題意見及時反映至當局。所謂近水樓台,大學教師除研究工作外,日常教學亦頻繁接觸,從本科到碩士、博士不同年紀的學生,當中更會包括本地及境外不同背景的年青人。打從開始真心以為,當局是看中本人大學崗位的特性,能夠廣泛與青年人接觸,對青年政策可提上一定的意見,才會被邀請至參與相關的遴選。
誰知,民青局像是沒有周全計劃的模樣,邀請「青年學者」前來「堆沙」,只能難以言語。若然有明確的遴選目標,就應先將背景不匹配的人士剔出,避免之後不必要的尷尬,也為遴選工作帶來更好的針對性。又或者,假若需要將背景不一的人士收納在遴選之中,以增加其廣泛代表性的形象,就更需細心注意形式是否適合或「得體」。
我們希望政府能夠明白一點,專業人士或專家學者成為當局顧問從來不是理所當然,是需要犧牲時間和精力服務社會。就以大學的學者或研究員為例,日常肩負沉重的科研或教學的責任,願意貢獻專長為民間或公營團體出謀獻策,可謂是難能可貴。事實上,他們在大學的崗位已肯定其相當的能力,若然當局有心納諫而邀請其出任諮詢架構,實在需要有更細緻而周全的安排考慮。
「行政吸納政治」其中一個精粹,在於能否廣泛收集專業的意見。不論立場或意識如何,專業的人終歸關注專業事務,他們最怕看到的即是「外行管內行」。假若當局未來在吸納諮詢人才上,依然不夠周全、「神經大條」,最終落得「天與弗取,反受其咎」的下場,就真的情何以堪?
作者陳丰博士是嶺南大學比較公共行政碩士課程副主任、 研究生院講師。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