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人口政策見雛形 施政報告決心「轉危為機」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行政長官李家超於10月25日公布任內第二份施政報告,以「拚經濟謀發展、惠民生添幸福」為題,秉承「拚經濟、惠民生」的施政理念,積極回應民意,將解決民生憂難置於突出位置,更從全局角度為香港籌劃未來,展現了勇於擔當,積極進取,務實貼地的新氣象。

來稿作者:李湃豐

新一份《施政報告》內,續推關鍵績效指標(KPI),並且較去年多40個,總數達150個,當中73個是新指標,77個為去年訂立並繼續生效的延續指標。而去年訂立的11項KPI有106個已經完成,3項延遲、1項修訂,新一屆特區政府的施政效率令人眼前一亮,亦表明貫徹「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文化成效顯著。

要說市民討論最多的政策,那必然是鼓勵生育的「組合拳」。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升,目前香港面臨出生率睇和人口老化等問題。夫婦平均子女數目去年跌至0.9人,創歷史新低。同時,香港是全球最長壽的地區之一,65歲及以上長者佔全港人口比例,將在未來十年內由兩成攀升至近三分之一,可以預見未來幼兒及學前服務需求、大中小學收生、就業市場,以至安老和醫療服務等都會面臨巨大挑戰。

香港目前正邁向「超老齡化社會」,而減緩老齡化趨勢的政策可以分為「干預性」和「適應性」兩大類。「干預性」政策又可以分為快速方法——增加移民,以及緩慢方法——通過政策鼓勵生育;而「適應性」人口政策,則是政府順應人口老化的趨勢,調整養老金等社會福利制度,並延長退休年齡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在現有人口結構中增加勞動人口的佔比。

而新一份《施政報告》直擊問題癥結,一改往日「積極不干預」的取態,針對生育的「干預性」政策上,推出新生嬰兒獎勵金措施,自昨日起,每名新生兒童將獲得一筆過2萬元獎金,有助減輕家長經濟負擔,更展現政府重視生育的立場。在解決居住問題上政府展現誠意,新生家庭申請公屋可提前一年,申請居屋可獲優先安排。同時增加幼兒中心名額和津貼、推展學前兒童課餘託管服務至全港各區,以及加強社區保母服務等政策,都提供育兒友善環境,從而讓夫婦積極考慮生育,並在分娩後安心繼續工作。

對於吸引人才和資金的「干預性」政策,則是下月起將吸納高才通的合資格世界知名大學數目增至184間;重推投資移民計劃,投資者在港投資總值3000萬元的股票、債券或基金,便可取得移居香港的資格;合資格專才來港置業的辣稅由原本「先徵後退」改為「先免後徵」等措施;下個學年將八大院校的非本地生學額提升一倍至40%,令非本地生數目增至6000人;將「北部都會區」發展成北都大學教育城,為本港擴闊人才儲備。

而「適應性」人口政策方面,則研究明年起容許內地機構營辦的指定安老院,加入「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擴展長者服務券適用範圍至護養院宿位,並成立「銀髮經濟顧問小組」,研究其發展潛力,以及推動有利長者生活的樓宇設計等。

香港作為包容開放的全球化城市,既要扶植和培育「生育友好型市場」,又要持續倚重人才引進和外來移民。特區政府上一份人口政策報告發表於2015年,8年過去,香港的環境已發生重大變化,甚至可以說正面臨着人口危機。從新一份《施政報告》的各項措施中,我們已經能看到特區政府在新時代的人口政策上,形成了「促生育、搶人才、護安老」的結構雛形,更好地配合香港知識型經濟轉型,及創科等多元產業發展的需要,並抓緊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為香港帶來的龐大發展機遇。

期望未來政府能在居住、教育、就業等方面多管齊下,落實「家庭友善」政策,設立人口政策委員會,制定更長遠全面的人口政策,為香港這個家增添發展動能。

作者李湃豐是香港廣州青年總會政策委員會委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