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發展、發展、發展
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三(10月25日)發表《施政報告》,外界有讚,當然亦有彈。李家超雖然放寬印花稅、設立新生嬰兒獎勵金等,但由電台論壇到立法會答問會,都有意見認為不足以鞏固社會信心。
生不生小孩,既跟現代社會家庭觀念薄弱有關,但部分人亦因為經濟能力、發展前景而卻步。供書教學、提供怎樣的成長環境,莫不是為人父母者必然著緊的事。兩夫妻如果收入也不穩定,生活本已拮据,自然不敢生兒育女。
從這個角度先,《施政報告》要給予社會信心,相關司局長責無旁貸。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不只是少收印花稅、支付獎勵金,更要促使經濟發展蓬勃,市民安居樂業。
惟在經濟發展方面,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丘應樺的相關措施不多,主要只是提升信保局的最高負責額,中小企融資擔保計劃提供更多彈性還款選項,成立電子商貿發展專責小組以協助中小企業拓展內地市場。面對內地、日本等地區的價格優勢,香港旅遊業如何突圍而出?舖租高昂,創業成本不菲,香港人有何機會發揮潛力和創意?這是都尚待司局長回答。
不只經濟發展受制於地租結構,市民的日常生活、起居飲食亦無不相關。通勤上班剝奪了打工仔跟家人相處的時間,一碗魚蛋粉、兩串燒賣都因為食肆舖租而昂貴,還未算上每個月用於租樓或供樓的開支動輒佔去收入三、四成。對此,負責土地政策的財政司副司長黃偉綸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應該成為解鈴人。
對於未來最重大供應、佔地1400公頃的北部都會區,《施政報告》表示「2027年或之前進行收地;2032年或之前完成平整四成的新發展土地和落成四成的新增單位」,相當於去年所說的「五年內為所有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十年內完成平整新發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單位各四成」,也就是沒有進一步承諾。去年提到「着力發展」的棕地,今年更是沒有著墨。特首既然施政「以結果為目標」,積極訂立逾百個績效指標,其實更應該對於北部都會區的土地發展提出要求。
更何況發展包括收地,但發展不只是收地,同樣甚至更關鍵的是主導權。政府借助地產商、私人業權人的力量發展土地,如何確保用得其所,而不會對將來入住的小市民、進駐的商戶牟取暴利?就連半官方的一鐵一局(港鐵和市建局)也會追逐利潤,被認為不夠民生至上,北部都會區會就怎會不成憂慮?這亦正是去年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港所說,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之意。
不管我們是否用「信心危機」來形容當前香港,鞏固社會和市場的信心總是需要的,而關鍵就在於發展、發展和發展。既是經濟、產業的發展,亦是土地房屋的發展,更是主導市場的發展。這樣市民才有更好的生活,居住才有更好的房屋,青年才有更好的發展,老人家才有更好的照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