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面對現實搶人才 落地生根方成事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本屆政府第二份施政報告下星期出爐,搶人才政策相信仍然會是重點之一。移民潮導致人才流失,加上生育率低迷下,勞動力不足,但早前勞福局明言不會重設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而截至9月各項輸入人才計劃獲批宗數已逾10萬。顯而易見,本屆政府已經傾向面對現實,人口政策以經濟發展為主要考慮,吸納外來人口補充本港人力資源,將會是大方向。有報道引述消息指,政府擬將大學非本地生上限提高至40%,相信成事機會很大,筆者贊同,要「搶」就應從年輕一群入手,然而當局必須同時提供學生畢業後留港就業誘因,冀他們長遠定居成為固定勞動人口。

來稿作者:李智匡

首先必須承認一點,特區政府在移民潮上,可以做到的不多。至於生育率方面,根據聯合國人口基金會的《2023年世界人口狀況》,香港生育率全球最低,每名婦女平均只生育0.8名子女,低於新加坡、澳門等。雖然預算案已提出將子女及初生子女免稅額提高,政府亦在幼園教育增撥資源,可是仍看不到新一代的生育意欲短時間內可有所突破。人口老化愈趨嚴重,政府最務實的增加人口方法就是吸納外來人口,增加勞動力,維持未來經濟發展動力。

這其實並非甚麼新鮮事,海外不少已發展國家及地區也是如此,例如新加坡560多萬人口中,就有27%即約156萬是外來人口。事實上,本港50、60年代也是靠內地一大批「移民」逃難來港,才造就現時的人口規模基礎。不過,要增加外來人口,最理想當然是吸納學歷好、年輕有為之士。最新消息指政府會在施政報告中,提出將大學非本地生上限由20%增至40%,以現時每年級約1.5萬個大學學士資助學額計算,即非本地生由現時最多3000人倍增至6000人。

增加吸納人才的空間是好事,但要改變近年內地生人數佔非本地生總數逾70%的現象,並不容易。政府必須擴闊搶人才的視野,訂立一些對東南亞以至歐美地區高材生有吸引力的政策,並提供獎學金等實際誘因,令這批未來人才明確知道受到重視。同時,政府要維持到國際大都會的特性,各大學也應盡力提升國際排名,令學術及師資達到高水平,這樣才能做到政府想打造「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的宏願。

此外,非本地學生畢業後是否留港發展事業,也是另一關鍵。據悉,當局希望將非本地生畢業後留港發展的比率,由現時只有1%提升至5%。這個單位數比率,筆者相信是一個保守數字,建議當局可以大刀闊斧推出更多鼓勵措施,例如非本地生畢業後有房屋津貼,但如做不足一個年期便要歸還,企業也會因聘請這批畢業生而有補貼之類,再加稅務優惠,以吸引他們在港找畢業後第一份工,一旦落地便容易生根,這樣最終真正成為本港的固定勞動人口機會就大增。

全球也在搶人才,本港經過三年疫情失去太多,筆者認為政府既然有心出手,就應果斷快速,因愈遲起動急起直追,就愈會被新加坡以至內地城市拋離,經濟要回復舊觀就更難。施政報告所建議的具體方案可否做到快狠準、延續性如何,拭目以待。

作者李智匡是市場策略研究顧問,之前為傳媒工作者。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人力資源規劃要面對現實 搶人才需有可持續方案」。內容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