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從居港大馬華人看「搶人才」政策
香港隨移民潮加劇,「人才荒」持續惡化。香港特區政府曾強調不失時機,搶佔先機,做好「搶人才」的工作。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早前先後兩次與一位定居香港的馬來西亞華人進行訪談,期望以個案方式了解香港「搶人才」政策的落實情況,以及給予一些建議。
來稿作者:黃偉傑
阿軒是一名「九十後」的青年,他的出生和成長地是馬來西亞。他是一名華人,能夠操流利粵語、英語和普通話。八年前,他選擇到香港大學修讀牙醫學士課程,現時是一位註冊牙醫,並在個人開設的牙醫診所執業。
他選擇在香港讀書、就業,甚至決意留在香港定居,均有著充分考慮。據他解釋,他選擇在香港讀書,是因為香港大學的牙醫學系於世界大學相關學系的排名甚高。他指出,就執業資格,香港與其他國家或地區不同之處是,香港大學的牙醫系學生毋須完成實習就可取得牙醫有效執業證明,他視之為一大吸引之處。此外,香港社會與文化習俗能讓馬來西亞華人適應過來。阿軒的家庭成員慣用華語為溝通語言,因此他能與一般香港民眾溝通。此外,香港牙醫的就業前景明朗。他認為近年香港醫療行業發展迅速,但香港政府並無推行全民牙科護理服務的相關福利政策,故私營發展空間甚大。事實上,香港牙醫大部分在私營市場執業。與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相比,香港牙醫的薪金不俗,薪金是馬來西亞牙醫的八至十倍、高於新加坡的牙醫三至四成。
阿軒認識不少馬來西亞的朋友,圈子甚廣,他們從事不同行業。當中約七至八成居於馬來西亞;餘下的大多移居於新加坡,有小部分居於香港,至於居於英國的同鄉們則佔極少數,只有兩至三人。
阿軒和他的同鄉們對香港的前景和人才政策持一些意見。在前景方面,阿軒比較樂觀。他覺得香港由冠狀病毒病至今,社會經濟明顯復甦,一般市民願意消費。另在福利方面,香港與新加坡對取得永久性居民身分的外藉人士所提供的優惠各有不同:在置業方面,居於新加坡的外藉人士須繳納較多稅款,亦須經過抽籤程序才得購置物業,但居於香港的外藉人士與一般香港永久性居民待遇相近,同須繳納相近份額的稅款;在一般福利方面,居於新加坡的外藉人士與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所享有的福利不盡相同,但居於香港的外藉人士所享有的福利與一般香港永久性居民差不多,例如他們可取得消費券等。不過,他的同鄉們卻抱懷疑態度。他有不少身處馬來西亞的同鄉們想到香港發展,但欠缺機會。
另外,一些居港的同鄉們認為近年香港的社會經濟環境轉差。當中,有一些在大型企業工作的同鄉,自行選擇遷移工作地點,轉投於新加坡進一步發展事業。他的同鄉表示,他們希望有理想的薪酬福利,可惜香港工作和生活環境不算理想,薪酬待遇與工時及工作舒適度不成正比。表面上,香港好像有不少族裔友善措施,但實際上居港的外藉人士感受不到相關措施與個人的關連。他們感到自己未能好好被接納認同,融入香港社會,仍覺自己是被孤立的一群,欠缺歸屬感。相反,新加坡卻能給予馬來西亞華人更強的歸屬感:由於新加坡鄰近馬來西亞,而族裔組織、飲食文化和環境氛圍與馬來西亞相似,故終選擇居於新加坡,以更好地找到個人的位置。
對於香港人才政策的發展方向,阿軒給了一些意見。他認為馬來西亞的華人對移居外地持開放態度。他指出,在馬來西亞的社會,華人與馬來人的待遇不算平等,一般華人難以攀上高位。因此,香港可積極吸納這批馬來西亞的華人。在教育政策上,香港亦可借鑑新加坡政府的做法,盡早吸納一批年青一輩的外藉人士來港。在新加坡,當地政府已於初中階段向馬來西亞各大名校招攬中學生入讀新加坡的學校。倘若有關學生面試成功並獲取錄,政府會向他們提供獎學金,以作鼓勵和支援。
透過訪談和研究員對香港社會環境的觀察,香港可循以下方向吸納外地人才來港:第一,吸納人才的對象可以是青少年群體,以讓他們盡早紮根香港。有社會意見反映,在當今適齡學童人數下降引致學校縮班甚至倒閉的挑戰下,香港宜吸納鄰近地方如菲律賓等地的兒童和青少年來港讀書,以助紓緩問題。
不過,我們須思考政策選項的考慮點。若一切單單以教育界生態和教師前景角度作考慮點,難以突顯相關政策選項與香港長遠利益和發展的關係。若我們考慮以青少年群體為吸納對象,必須充分考慮背後目的,應以發展為主要考量。第二,可以馬來西亞的華人為招倈對象。就此,香港更應充分發揮其多元文化的特色,好好營造共融社會,以讓馬來西亞的華人移民具歸屬感。第三,因應社會大眾的服務需要,以及特定專業的勞動人口短缺情況,可吸納特定專才,包括牙醫甚至其他醫護人士、熟悉普通法的法律人士、創新與科技人士等。第四,長遠而言,可思考讓馬來西亞華人除了以香港作為立足地外,也以香港作為踏腳石,提供機會給他們進入大灣區,在經濟上協助國家高質量發展。
作者黃偉傑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