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善用中醫院角色 為中醫藥發展打通經脈
八月中旬,世界衞生組織召開首屆傳統醫學全球峰會,會上肯定傳統醫學對精神健康、老齡化和預防及治療非傳染性疾病的重要性,指出要以科學創新釋放傳統醫學的力量,將其納入醫療系統。傳統中醫藥在香港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現時尚未全面融入醫療系統,服務集中於門診,未能完全發揮中醫藥的效用,緩解公營醫療體系的龐大壓力。
來稿作者:周嘉俊、彭梓星
本港首間中醫院將於2025年投入服務,將中醫教研引領到更高層次,為中醫藥發展立下重要的里程碑。社會或許可以進一步期待中醫院發揮樞紐角色,在現時零碎分散的醫療資源之間築起橋樑,使市民求醫之路更為暢通,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醫療服務,同時促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
扣緊基層和第二層醫療
為梳理中醫體制以内基層和第二層醫療間的連結,政府可以及早為中醫跨層醫療護理服務轉介訂明清晰的指引和流程,確立中醫院在中醫體系的關鍵角色,打通與基層醫療之間的通道。具體而言,市民求診於18區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和私營中醫診所時,如有需要接受專科服務和療養服務,應獲中醫師直接轉介至中醫院及即時作出預約,中醫院理應成為中醫師説明進階醫療選項時的重要選項。中醫院内也應有轉介指引,指示康復進度良好的病人出院後到住所附近的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及私營中醫診所,按病情需要制定持續調養的計劃。去年政府發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提及要逐步加強中醫師在提供基層醫療服務中的角色,相信上述的轉介指引和流程能夠理順中醫分層醫療間的流轉,推動中醫發展時不忘加強各醫療層級的連結,為市民提供更完善的醫療體驗。
將中醫連向社區
在中醫體系以外,中醫院亦可以成為醫社之間的橋樑。政府致力推動醫療改革,將現時以治療為主、以醫院為中心的格局轉向以預防為重、以社區為中心的體制。中醫院是社區醫療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醫着重全人和持續護理的特點正好創造不少醫社合作的機會。
中醫院可以牽頭與當區的醫社服務提供者達成深度合作,例如地區康健中心、安老院舍、日間長者中心等,加強不同醫社服務之間的銜接,讓市民在醫院及社區均獲得適時支援。此舉可以強化中醫院與社區服務提供者的協調,發揮協同效應,完善以社區為中心的醫療體制,同時透過將中醫院連向社區,整合分散的醫療資源,為市民提供更全面、更方便的醫療服務。
讓傳統中醫藥通往現代
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提到要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並加強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推動中醫藥走向世界。香港可以發揮作為國際大都會的獨特優勢,糅合傳統中醫文化和現代中醫,配合國家發展,將中醫藥推向世界。
中醫院的成立除了可以推動本港的中和社區醫療發展外,也肩負中醫藥文化傳承的重任。對内,中醫院各樓層已預留空間作展覽用途,尤如博物館向市民展示傳統中醫藥文化的深厚底蘊,推動中醫藥文化的傳承。對外,中醫院作為一所智慧型醫院以嶄新科技推動中醫服務數碼化和智能化,同時透過與旁邊的政府中藥檢測中心互相協作,為中藥的品質設立科學標準,推動中醫藥的循證醫學發展,建立中醫藥現代化的形象,讓世界重新認識中醫藥。
中醫院的成立為中醫體制、社區醫療網絡及中醫藥的現代化進程都帶來深遠的影響,香港若能把握機遇,以更廣闊的視野去善用中醫院的角色,連結基層醫療及社區的服務提供者,促進中醫藥現代化和國際化,通過全面推進中醫藥的發展,有望成為傳統醫學領域的引領者。
作者周嘉俊、彭梓星是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研究實習生。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