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完善氣候災害預警制度 以防範未然

撰文:01多聲道
出版:更新:

每當出現與天氣有關的災害,香港天文台的角色甚為重要。從天文台的發展史所見,它們確實追求進步:以暴雨預警制度為例,經歷1990年代初降強暴雨的情況,建立新一套暴雨警告系統,為社會作預報之用。不過,香港天文台不時被部分市民批評,例如有「誤判」、「為李氏力牆緣故而把八號風球改發至三號風球」等之說。平心而論,科學家也只能忠於客觀科學數據作報導。天文台在以下服務範疇取得國際標準化組織 ISO 9001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標誌著這些服務的品質管理獲得國際認可。氣象變幻莫測,面對往後氣候變化的現象,我們不能對天文台過分苛責,反而應以建設性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完善整套預防制度,以縮窄與市民的期望分歧。

來稿作者:黃偉傑

按聯合國提出的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氣候變化是在自然變化以外,直接或間接由改變人類活動所引起之氣候變化。由於人類排放越來越多的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而這些氣體會停留在大氣層數十年甚至數百年,因此我們將要面對更加暖化的氣候。就香港所見,由1880年代至2010年代的過去約130年間,香港的年均溫度累升攝氏1.8度,達到攝氏23.7 度的水平。全球變暖了改變氣候和自然系統,極端氣候現象愈見明顯。研究顯示香港的極端天氣事件(如暴雨、酷熱天氣等)的回歸期在過去一個世紀有惡化趨勢。極端高温和降水事件變得越來越頻繁,而極端低温事件變得越來越罕見。雖然香港的設施及基建較落後地區完備,但香港市民的活動、社會和文明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日前香港發生的強暴雨現象,就是其中一例。

香港天文台就是一個負責監測及預測天氣、並就與天氣有關的災害發出警告的重要政府部門。1879年,英國皇家學會提出在香港設立一個氣象觀測台的構想,並認為香港的地理位置是研究氣象的理想地點。當時的英殖政府對皇家學會接納建議,香港天文台遂於1883年創立。天文台早期的工作包括氣象觀測、地磁觀測、根據天文觀測報導時間和發出熱帶氣旋警告。其於當時稱為「皇家天文台」。1997年7月1日香港主權回歸我國,該部門復稱香港天文台。

近年,不少市民批評的是,天文台的氣候災害預警制度與市民身處的實際環境不太脗合,為他們的生活帶來擾亂。舉例說,天文台所發出的颱風級別與實際環境的風力不同,時而出現高估或低估情況;又例如它們所發出的暴雨警告訊號,在各地區實際上出現降雨量不一的情況。因此,這種統一性的氣候災害預警標準備受質疑。然而,天文台所給予的警示尚算全面,例如能在颱風吹襲時向公眾提供個別地區的風速等不同資料,以及發出強烈季候風訊號等警示;在暴雨警告訊號發出時,能向公眾提供不同地區的降雨量等不同資料,以及發出新界北水浸警告及山泥傾瀉警告等。事實上,香港天文台卻不是人們想像中那麼差。不過,為防範未然,有關部門可思考:新界北水浸警告是否仍只適用於新界北呢?遇到突如其來的情況,相關部門需否一定按原來制度逐級發出氣候災害預警呢?香港的地形與樓宇的變化,需否作為有關預警制度的其一考慮呢?

早在2000年代,政府已開展跨部門工作,以應對氣候變化。為加強協調不同政策局和部門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工作,政府委以環境保護署(現隸屬於環境局)領導氣候變化跨部門工作小組。該工作小組負責統籌、協調和推動應對氣候變化及減少溫室氣體排 放的工作,並負責督導氣候變化顧問研究。當中與氣候變化的職權範圍包括:在制訂及推行適應氣候變化的措施方面,監察及協調有關的政策局和部門的工作;密切注視國際間有關氣候變化的最新發展,並因應情況建議適當的行動;以及制訂和協調活動,加強公眾對氣候變化及其影响的認知和了解。香港天文台是其一成員。

上屆政府部門為人垢病的是部門之間的統屬與協調性未夠理想。觀乎上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組織圖,香港天文台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商經局﹚豁下的部門,由財政司司長負責。不過,當時商經局的使命是「提升香港作為卓越國際貿易及商業中心的地位,透過轄下工商及旅遊科和通訊及創意產業科制訂和協調各項經濟、商業及產業政策」。參考香港鄰近地方,新加坡氣象局為新加坡國家環境局轄下的部門,韓國氣象廳亦為韓國政府環境部屬下的一個政府機構。當時的商務及經濟局局長曾強調,天文台的決定是基於科學,商經局並無參與決定;惟部門或多或少受所隸屬的局而影響其工作使命。基於人民生命財產優於經濟利益的考慮,天文台由負責氣候變化及可持續發展等政策服務的環境局負責是合宜的考慮,這有利天文台充分發揮其職能。這種重組方式也有利現時政務司司長,在惡劣及極端天氣下,加快協調教育局、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勞工及福利局、保安局、運輸及物流局和房屋局等部門。現屆政府在組織架構上已有重整功夫,至於實際的協調而產生的即時成效,仍待觀察。

面對著不同預知和突發的事件,並好好策劃未來,我們不妨思考一些問題,藉以拋磚引玉:極端天氣似是逆不可轉,現時各項天氣預警制度,有何更新和配合之處呢?香港有不同民間氣象組織,香港天文台有何協作空間,藉以與市民的期望分歧呢?為配合天文台的氣候災害預警,公司及學校實行一段時間的「在家工作」及「在家學習」的彈性模式有何借鑑之處呢?在策劃上,香港天文台的「五年策略計畫」,有何調整空間呢?「氣候變化前所未有,災害防禦未雨綢繆」。只有不斷省思,才能力求進步。

作者黃偉傑從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具歷史學、社會學及教育學學術背景,熟悉香港小學及中學教育課程。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