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群策群力應對超強暴雨 提升城市防災水準
9月初始,超強颱風「蘇拉」吹襲,香港時隔五年再掛「十號風球」。沒能等這座城市稍事「喘息」,7日晚間又有百年一遇超長時間黑雨襲港。這一場傾盆暴雨發生在兩個颱風「蘇拉」(Saola)和「海葵」短時間內相繼襲擊華南地區及附近不到一周之後。
來稿作者:龍子明
極端天氣見證香港效率。7日晚特首李家超已即時指示各政府部門通宵全力應對,保安局轄下的緊急事故監察及支援中心7日晚即時啓動,多個政府部門,包括渠務署、路政署、民政事務總署及相關部門徹夜全力採取應對行動,並前往受影響地區處理各種情況。因應今次突如其來的暴雨,特區政府各部門和同事都通宵工作,不眠不休,群策群力全力應對。政府啟動公務員「動員機制」協助處理,關愛隊亦參與相關工作。香港的颱風城市管理更像是一套自成體系且加速運轉的系統,從預警到閉環、智慧治理到善後,形成一套城市特色獨有的效率線路。
世紀大暴雨沖毀道路,淹沒商場、港鐵站,街道和停車場車輛被浸泡在洪水當中。黑色暴雨警告持續時間16小時35分鐘,破歷來最長紀錄;天文臺總部24時小時內雨量達逾600毫米,達香港全年雨量四分之一;警方接獲718宗市民求助,消防處接獲343宗,包括交通意外、意外受傷或水浸;截至8日晚醫管局接獲144人報稱受傷,渠務署確認60宗水浸,59宗經處理後消除,其餘一宗爭取9日完成。這些損害是香港不能承受之重,但在應對整場大暴雨的過程中,特區政府、地區團體和關愛隊等各方力量迅速行動起來,群策群力保障市民的生命財產,世紀大暴雨對香港的破壞和傷害被減至最低。
有報道指,7日晚上11時香港已有多個地區被水淹浸,政府發佈的警告不及時。對此,香港政府官員表示,暴雨的預警與颱風不可同日而語——颱風可以通過衛星觀測風球的位置和走向,但是暴雨對具體地區的影響則難以預測得多。「包括下在哪裏,下多大,這些都很難提前很多知道,」香港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向媒體表示。「暴雨的特性都是來得急,發展的得很快,很多時候都超出了預報的能力範圍」,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表示。
工程師學會分析是次暴雨影響,指本港主要管道設計普遍能承受200 年一遇的暴雨,而今次降雨量是500 年一遇,致多區有雨水倒灌和大範圍水浸,建議政府識別本港水浸黑點,針對地規劃更多雨水排放設施和蓄洪池等改善工程。
全球暖化之下天氣將更加極端化,這已經是科學界的一個定論,其中酷熱天氣將成倍數增加,而暴雨頻率增加的幅度雖然不如酷熱天氣,但是暴雨的破壞性相當嚴重。氣象專家指,這是全球暖化導致極端天氣的集中反映。全球氣候變暖直接導致蒸發加快,令空氣中更多的水分在條件適合時成為更高強度的降雨,進而增加了熱帶風暴的強度和頻率,導致更多的山洪暴發和更大的破壞。
全球暖化之下天氣將更加極端化,這已經是科學界的一個定論,其中酷熱天氣將成倍數增加,而暴雨頻率增加的幅度雖然不如酷熱天氣,但是暴雨的破壞性相當嚴重。類似的天氣極端化影響在不同的地方都已經顯示,比如今年入汛以來,內地多地持續遭受暴雨襲擊,多地發生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災害,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極端天氣已成為氣候變化下令人堪憂的新常態。而隨著溫室氣體排放令全球氣溫不斷上升,颱風、熱浪、暴雨等極端天氣愈趨頻繁和嚴重,將為本港帶來嚴重威脅和損失。已發生的一系列的集中強降雨事件、短時間強降雨,政府急需加大對臨近預報、臨近救災、防洪一體化等方面的科研投入。政府應該總結今次經驗,制定緊急警報系統的使用指引,讓市民清楚瞭解在緊急情況下可以怎樣做。同時要有系統地檢討本港的雨水排放設施和蓄洪池等改善工程,提升城市防災水準。
作者龍子明是香港青年交流促進聯會創會主席兼永遠會長 。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