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兒童情緒問題不可低估
近來,荷里活廣場兇殺案、深水埗印度裔母親焗殺三名幼女的案件接二連三地發生,引起社會各界對市民精神健康問題的關注。實際上,兒童的情緒問題也不可低估,要避免悲劇發生,這方面的預防工作就必須做好。
來稿作者:鄭穎賢
研究指出父母有焦慮症的情緒問題,受遺傳因素影響子女有更高的機會有焦慮情況。除此之外,後天因素也不能屏除。大家試想,如果整天對著擔心、焦慮的父母,小孩子自然會受到影響。而選擇性緘默症便是兒童焦慮症的一種,患者有正常的説話能力,但卻會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下說不出話,甚至不能用身體動作表達自己。這種情緒行為障礙會影響小孩子的社交、學習和情緒表達,例如完全不能回答問題,老師便無法得知這兒童的學習進展。
由於患者是兒童,在處理問題時老師和學校社工便成為了最重要的一環。老師是每天面對小朋友時間最長的成人,他們必須要知道如何分辨學生「正常」和「異常」的行為表現。如果有學生非常安靜、從不說話、經常表現緊張退縮及害怕,那便可能是情緒方面出現問題的警號,老師和社工能否看出而盡早把學生識別出來,往往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其實教育局於近年已經將「選擇性緘默症」的選項納入於學校的特殊教育範疇家長問卷之中。一般而言,學校可因應個別學生的情況提供支援,例如協助學生適應校園生活、協助學生與師長及朋輩相處和溝通、協助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和加強支援及家校合作等。
從去年開始,教育局關於特殊教育需要的資訊裡獨立加入了有關選擇性緘默症的小冊子,政府方面正視這個問題,絕對是開了個好頭。唯現階段未廣為人知,需要時間推廣。目前政府的關注和前線學校裡老師和社工在這方面的調適和一般認知水平,仍然有著相當大的落差。換言之,當下最迫切的工作,就是要盡快為學校裡特殊教育組的教師和社工提供培訓,讓他們學會分辨小朋友出現情緒問題時「異常」的行為表現,並提升他們在提供調適方面的能力,讓更多人認識及了解,從而尋求適切的協助。
家長如果察覺家裡孩子出現情緒問題,不要手忙腳亂。他們應盡快聯絡各區的綜合家庭服務中心和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找當值社工提早介入,也可以找處理「選擇性緘默症」的專業人士幫忙。坊間也不時會舉辦活動,讓公眾加深了解「選擇性緘默症」,也讓家長們更認識小朋友的成長及發展,打開他們的心窗。
作者鄭穎賢是言語治療師、教師,亦是選擇性緘默症患者,於2022年創辦NGO「香港選擇性緘默症協會」。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