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菡|回應「01觀點」〈勞方嬲得有道理〉
作者:孫玉菡
就貴報2023年6月21日「01觀點」有關輸入勞工的報道,特區政府必須鄭重澄清,推出行業輸入勞工計劃及優化「補充勞工計劃」的措施均建基於強而有力的客觀數據,包括:
(i)香港現時基本上已接近全民就業,最新失業率維持在3.0%(2023年3月至5月),是三年以來新低。勞工處在2023年3月至5月平均每月錄得106 022個來自私營機構的空缺,較去年同期上升40.1%。隨着經濟復蘇,就業機會有增無減,勞工短缺問題預計會進一步加劇;
(ii)根據建造業議會在2023年2月發表的最新人力預測報告,預計技術工人短缺人數會由2023年的15 000人增加至2027年的40 000人,而技術人員的短缺人數會由2023年的4 500人增加至2027年的8 500人。短缺人數預期在2027年後仍會繼續增加;以及
(iii)根據香港機場管理局的估算,目前香港國際機場的人手水平(即53 000人)只足以有效地處理疫情前五成的客運量。公共小巴行業(包括綠色專線小巴和紅色小巴)及客車行業(包括本地客車和跨境直通巴士)亦長期面對司機短缺問題。
行業輸入勞工計劃設有配額上限,均不多過行業的一半短缺人手。所以,有關行業必須繼續聘請本地人手以填補空缺。
2、由於人口高齡化,香港出現結構性勞動人口縮減。本地勞動人口(外傭除外)由2018年368萬人的高峰下跌至2022年的346萬人,低技術勞動人口減少約16萬人。目前的人手短缺問題遍及香港不同行業,明確顯示「補充勞工計劃」下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低技術職位一般不得輸入勞工的規定已不合適。為了在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及容許僱主有較大彈性輸入勞工之間取得適當平衡,政府建議把上述規定暫停兩年。
3、特區政府再次強調,在暫停上述規定後,僱主可就26個職位類別及非技術/低技術職位提出輸入勞工申請,然而提出申請並不表示會獲得批准。每宗申請是否獲批視乎個案的具體情況。勞工處會繼續嚴謹把關審批程序,評估有關僱主是否有確實需要輸入勞工,包括必須作四星期的本地招聘,勞工處亦會轉介求職個案給有關僱主,以確保短缺職位得到足夠本地聘請。僱主擬提供的工資必須不少於當時擔任相類職位的本地工人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勞工處並會就每宗申請諮詢勞工顧問委員會。
4、至於僱員再培訓徵款(徵款),經指明計劃輸入勞工的僱主所繳付的徵款撥入由僱員再培訓局(再培訓局)管理的僱員再培訓基金,用作培訓及再培訓本地工人。徵款水平按《僱員再培訓條例》的相關規定。再培訓局的服務配合市場需要,現時已增至每年提供十多萬個培訓學額。
5、特區政府重申,在輸入勞工的政策上,政府一直秉承本地勞工就業優先的大原則,同時保障本地勞工的工資收入,以及培育和增加本地勞工為主。面對嚴重的人手短缺問題,政府必須實事求是,務實有為,推出應對措施,避免勞動力不足窒礙經濟復蘇、香港的發展及影響民生。
作者孫玉菡是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