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加深兩地學校合作 培育香港雙創人才
隨着內地與香港的關係更緊密,愈來愈多香港青年近年考慮到内地創業或拓展業務。不過,當中有部分青年由於欠缺在內地學習和生活的經驗,對內地文化的認識較淺,亦礙於內地的人脈關係不足,因而較難在内地成功創業。
團結香港基金與國家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近期聯合發表題為《釋放港青科創潛力 共建國家雙創引擎》的研究報告顯示,約七成在内地發展的受訪港青認同在內地沒有人脈是嚴重的問題,並且認爲香港與內地之間存在較大的文化差異。隨着兩地通關在即,兩地政府應乘勢加強兩地人才的流動,更加充分發揮學校的作用,為香港學生在讀書時期提供更多體驗內地文化和建立當地人脈的機會。
來稿作者:蕭逸駒、林功成
大學時期是很多青年準備創業的階段,因此是香港學生建立内地人脈圈子和體驗內地文化的最佳時機。本港目前有7間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浸會大學和香港都會大學)已在或正計劃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與當地大學合作辦學。筆者建議,廣東省教育廳及香港教育局共同推動在內地的合辦大學為來自香港院校的大學生開設創新和創業相關課程,目標是幫助他們在大學時期體驗內地的文化,同時讓他們建立在內地屬於自己的人脈圈。
我們希望香港的大學生未來可以在大三或大四期間前往内地的合辦大學修讀創新和創業副修或專修課程,例如,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到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上課,而香港科技大學的學生則在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學習。此外,港青若想在内地成功創業,必須先掌握營商的知識,所以課程內容應着重協助學生理解內地產業政策方向、法規和稅制等基本理念。舉例而言,在内地注冊成立的公司要有法定代表人,而香港並沒有法定代表人的概念。内地的稅制亦較複雜,設有增值稅和營業稅,但香港並沒有這些稅項。另一方面,創業和其他學科不同,十分重視實踐和經驗,因此我們認爲學生在畢業前需要完成「畢業專題項目」(Final Year Project),從而實踐創業理論,並與業界接觸。「畢業專題項目」有「創業實戰」和「創業計劃」兩種形式,供學生選擇其一。「創業實戰」需要學校協助學生,例如幫助他們在內地創立公司,並入駐孵化器。學生透過真實的設計、製造和測試產品等流程,累積在内地的實際創業經驗。而「創業計劃」則適用於創業門檻較高的行業,比如生物科技。學生通過學習編寫商業計劃書、向投資人展示創業理念、參加商業比賽等體驗創業過程,累積實用技能。
除了大學之外,香港教育局亦可鼓勵中小學透過多平台、綫上綫下的兩地交流讓香港學生從小開始累積對内地的認識,加強他們與內地的聯繫,進而幫助他們未來可以在內地一展所長。香港教育局在設計中小學的跨境文化研習方面時可加強香港學生在内地交流活動的參與度,例如安排學生和當地的人作更多交流。香港教育局亦可考慮鼓勵香港中小學和其內地姊妹學校舉辦更多元化的活動,例如通過開設網上課堂,提供讓兩地學生一同學習的平台;通過組織網上活動,比如新年聯誼會和電郵交流,可以加深兩地學生的溝通和增進感情。另外,透過安排兩地中小學生共同參與運動和音樂賽事,亦可促進學生互相認識以建立友誼和人脈。
總括而言,青年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亦是推動香港、大灣區乃至國家創科發展的生力軍。若能充分發揮兩地學校的作用,則可幫助香港青年建立在内地創業和拓展業務所需的人脈和文化認識,增加成功創業的機率。兩地政府應把握通關後的機遇,合力促進大灣區的科創人才流動,積極鼓勵港青「北上」創業。此舉不單能為香港青年帶來發展新機,而且有助香港的基礎科研在內地的商品化,加速建設大灣區成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作者蕭逸駒、林功成是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