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聲道|「動態清零」不了了之
2021年12月15日,我在《聯合早報》發文〈防疫策略與社會正常化〉,呼籲中國官方考慮適時終止「動態清零」。當時多數中國民眾對該政策的反感,還不像近段時間這般強烈。整整一年過去,「動態清零」的一頁終要翻過去了。然而在這一年間,中國不少家庭、個人已付出了他們本不應付出的巨大代價。
來稿作者:林原
實際上,受到防疫封控影響最大的是社會上各類弱勢群體,比如慢性病患者,比如開小店鋪的業主,比如「手停口停」的體力勞動者,等等。高校學生也算弱勢群體,他們正常的學習、生活由於封校受到影響。至於那些既得利益者,包括坐在政府機關辦公室吹空調者,他們的利益一般未受直接影響。少數商人乃至官員,還能借疫情創收,包括發「核酸財」「疫苗財」「封控財」等。
如果中國在2022年春季結束「動態清零」,就不會有引發巨大爭議的上海封城,也不會有貴陽涉疫隔離人員遭遇的大巴側翻事故,而烏魯木齊火災即便發生也不會導致嚴重傷亡及普遍憤怒。如果提早結束「動態清零」,或許不會有「白紙抗議」了。
11月在上海、北京等城市街頭手舉白紙抗議者,至少部分屬於生活、工作受過度防疫嚴重影響者。在嚴密監控的中國,爆發這樣的抗議活動,說明部分民眾的忍耐已達極限。中國官方的防疫封控——從封城到封社區,除要儘快控制疫情外,或也想以此作為應對日後內部動亂或外部戰爭的「演習」。至於新疆烏魯木齊等地連續封城超百日,簡直在測試百姓忍耐底線。然而,街頭民眾的抗議給官員們敲響警鐘:封城之類舉措,固然可以應對騷亂,但也可能引發騷亂。
北京街頭抗議者喊出了「不要核酸要自由」等口號。2022年與2021年不同,中國民眾普遍經歷了多次核酸檢測。胡錫進本年8月還在為常態化核酸檢測辯護,認為這樣可及早發現社會面新增病例,由此可將疫情撲滅在萌芽狀態。這種論調其實是偏頗的。在過度防疫背景下,常態化核酸檢測會導致大量無症狀感染者遭集中隔離(隔離條件可能不佳),而他們本不應受如此對待。至於眾多無症狀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也會領教過度防疫的「滋味」。
另外,在一個腐敗「潛規則」普遍存在的國家,涉及巨大利益的核酸檢測本身也不可能排除腐敗,「假陽性」與「假陰性」的情況難以避免(這不利於儘早實現「清零」,也不利於儘快解封)。11月下旬,在30餘家核酸檢測公司任監事的張姍姍引發中國網路廣泛關注——這些公司(及類似公司)在人員招募、與政府關係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問題。
諸多地方政府面臨的財政困境,使大規模、頻繁核酸檢測難以為繼。這是中國最近防疫政策大轉向的主要原因之一(「白紙抗議」應也起到特定作用)。12月7日,優化落實疫情防控的「新十條」公佈,提出「進一步優化核酸檢測」、「優化調整隔離方式」等。這些措施公佈偏晚——有些損失已造成,但晚出臺比不出臺好。此後「動態清零」防疫難以為繼,估計官方一般也不會再提及它。不過,官方仍不會公開承認以往防疫策略存在問題。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提到「動態清零」防疫的替代選項,並非僅有「躺平式」防疫,還有介於二者之間的積極防疫選項。中國官方以往拒絕承認有「中間選項」(或稱「中間道路」),但在目前「動態清零」不了了之情況下,應該承認防疫政策存在「中間選項」。現在的問題是,有些地方近乎走向「躺平」防疫,強調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而大眾只能自行去搶購藥品——但又得面對特定藥品的短缺。中國防疫的前景仍不很明朗。
作者林原(Rongjie Lin)是歷史學博士,旅加時評人,當代中國問題研究者。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