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加強地區醫社合作提升精神健康水平
近年來,香港市民精神健康狀況持續響起警號。「2022精神健康月」籌備委員會的研究工作小組連續11年舉行「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應用「世界衞生組織(世衞)五項身心健康指標(WHO-5)」問卷對港人精神健康狀況進行調查,自2018年起,港人精神健康指數平均分持續低於世衛規定的合格水平,情況令人擔憂。值得注意的是,精神健康狀況影響橫跨不同的年齡組別,呈U型發展趨勢,35-54歲年齡組別的受訪者精神健康狀況更顯著低於其他年齡組別,顯示社會需要對他們給予更多的照顧。
來稿作者:田詩蓓、周嘉俊
疫情期間,東華學院及香港心理衞生會調查市民針對不良精神健康狀況的主動求助意願,發現僅有不足兩成受訪者願意主動求助。即便如此,現有醫療體系仍難以滿足市民需要。醫院管理局精神科專科門診穩定新症的輪候時間中位數長達14至63週,最長更可達至94週。值得留意的是,精神科專科門診病人當中有77%屬一般精神病患者而非嚴重精神病患者。有研究顯示,對於情況「穩定」的一般精神病患者,非專科醫生及其他輔助專業人員同樣可以提供適切的服務,達至良好的效果,包括顯著減輕患者抑鬱與焦慮的程度、提高患者工作和社會的適應能力和減少患者使用醫療服務的次數等等。
參照「醫教社」模式幫助市民
通過跨專業團隊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提供專業支援在本港早有先例。政府早在2016/17學年開始推出「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在社區和校園提供所需的支援。該項目主要通過「醫教社」合作,由參與該項目的學校各自組成包括精神科護士、專責教師和學校社工的跨專業團隊,與來自醫院管理局的精神科團隊、校本教育心理學家、相關教師以及社會服務單位的社工共同為學生在社區和校園提供適切的支援服務。三方合作善用學校為平台,及早識別有需要的學生,因應學生的需要安排不同程度的醫療與社會支援,可以更有效調配現有資源,給予有需要的學生全面照顧,充分發揮跨專業、跨界別團隊的優勢。目前,參與該計劃的學校已從2016/17學年的17間上升至2021/22學年的210間。
未來,針對成年人,政府亦可考慮參照「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的服務模式,善用社區中的資源及早識別、診治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令市民適時在身邊獲得精神健康支援的同時,縮短精神科專科門診的輪候時間,有效運用專科及非專科的資源,做到互相配合。
具體而言,地區康健中心作為基層醫療系統的樞紐,可以探索中心作為社區平台的角色,有如「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的學校一樣,肩負起及早識別有需要市民的責任。當前全港十八區中已有十七區成立地區康健中心/站,而荃灣區地區康健中心亦將於年內啟用為區內市民服務,地區康健中心的覆蓋範圍相當廣闊,在精神健康方面應當獲得充分利用。現時各地區健康中心的健康風險評估中有初步問及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未來可考慮審視並優化健康風險評估,就市民的精神健康狀況制訂一份全面及標準化的評估問卷,以更有效掌握市民的身心健康狀況,及早識別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
地區康健中心可協調轉介
此外,地區康健中心以跨專業團隊為特點,亦與區內的服務提供者有緊密聯繫,以統籌區內的服務並建立地區服務網絡。政府可以透過加強醫社合作,多加善用這些地區康健中心的優勢,轉化成為社區精神健康服務強而有力的後盾。現時社區中的精神健康服務提供者,包括普通科及家庭醫學醫生、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和社福機構等,各自為市民提供分門別類的精神健康支援。如果地區康健中心可以協調區內醫療及社福界別的服務提供者,透過共同制訂服務路徑與轉介流程,根據市民的風險和情況轉介至不同服務單位,就可以令市民在社區內獲得所需的精神健康服務,適時提供全面的照顧,減輕市民對專科精神健康服務的依賴。
同時,地區服務網絡的建立亦有助提升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能力。現時不少普通科及家庭醫學醫生與其他服務提供者未有緊密聯繫,只能靠自身服務能力去照顧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市民。然而,普通科及家庭醫學醫生其實有潛力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就如英國政府在成熟的家庭醫生制度下,在社區充分利用醫生提供精神健康的診療、監察及轉介。
家庭醫生制度待發展
雖然香港的家庭醫生制度仍然有待進一步發展,但在地區服務網絡的支援下,普通科及家庭醫學醫生可以在精神健康方面有更大的發揮空間。在地區康健中心的協調下,普通科及家庭醫學醫生可以與區內精神健康綜合社區中心和社福機構合作,組成跨專業團隊並各司其職,為市民提供持續的監察、心理介入服務、社會服務等全方位的照顧,相信有助強化醫社合作,互補長短從而提升服務提供者的能力,亦加強市民對服務的信心,有望充分發揮社區精神健康服務的角色。
上月中,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任內第一份施政報告,當中亦特別強調精神健康對市民整體健康水平的重要性,指出精神健康是市民「幸福感」的關鍵之一,剛剛結束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亦指出要「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精神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港需要進一步挖掘社區服務的潛力,以加強跨界別的合作,善用地區服務網絡,提升市民整體健康水平。
作者田詩蓓博士、周嘉俊分別是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助理研究員。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