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香港新方向|讓青年重燃希望、重拾願景
我們懷念黃金時期的香港文化,不僅是想念那個充滿經典的時代,更是想念那個敬業、務實、拼搏向上的年代。對於香港的青年人來說,黃金時代不在背後,乃在面前。
「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
雖然社會面臨種種問題,但是作為未來的主人,青年人註定要為這個城市書寫下屬於明日的經典。如何為青年人創造發展的空間,需要政府、社會和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來稿作者:香港新方向
新方向有以下四點建議,讓香港青年重燃希望,重拾美好願景,讓我輩青年共建香港。
1、減輕青年居住壓力,建設利於發揮所長、共同成長的青年空間
「住得細、住得貴」是香港市民普遍需要面對的問題。由於00年代香港政府曾一度停止開發新發展區,香港的土地供應不足和房屋緊缺的情況在近二十年尤為嚴峻,時下青年所面對的居住成本高企的情況,比其父母輩更為嚴重。
年輕人往往在開始投入工作後不想「啃老」,在生活和居住方面不想再依靠父母,也想有自己獨立的空間,然而居住成本高企對青年的選擇造成很大的限制,香港更是如此。根據彭博社,香港連續11年排在住房可負擔性的最後一名,2020年房價中位數為工資中位數的20.7倍,位列世界第一。
居住壓力是香港青年的沉重負擔。或有不少青年曾有創業的計劃,或是想投身於自己有興趣有熱忱但未能即時獲得豐厚經濟回報的工作,卻因為居住或置業成本的壓力而最終放棄,居住成本高企某程度上壓制了青年的健康發展。
不少國家和地區有鑑於此,會為青年提供青年公寓,給青年支付較市場水平更低的租金居住的機會,讓青年有儲蓄置業的空間。香港政府也在2011年推行「青年宿舍計劃」,規定租金不能超過市值的6成,讓尚未擁有物業和收入不超過一定上限的青年入住。此外,也有非牟利機構自行建造和運營面向青年的社會共享房屋,然而供應極為有限,根本不足以減輕青年居住成本的壓力。政府計劃推行7個青年宿舍項目,共3000多個宿位,但時至今日只有一個項目竣工(位於大埔的青協PH2),10年多的時間僅提供了78個宿位!
新方向曾建議香港政府必須積極有為,回收和發展新界荒廢農地,打破土地短缺的僵局。一旦土地潛力被釋放,在興建公屋和居屋的同時,也可以為青年提供更多的青年房屋。
此外,我們認為,青年房屋的功能不應該局限在減輕青年的居住成本壓力,而是要建立一個利於青年激盪交流、相互學習的空間,建立一個青年相互扶持,共同成長的社區,更可以根據所在地區的產業結構,成立青年生態圈,如文創生態圈、科創生態圈等,在社交網絡、初創合作、社區建設、社會創新等方面形成協同效應。
2、推動產業多元化,讓香港青年有發揮所長的機會
長期以來,香港產業結構單一和固化是多年來香港青年感到無力的重要原因。
根據政府數據,在2019年,香港四大主要行業(1)金融服務、(2)旅遊、(3)貿易及物流和(4)專業服務及其他工商業支援服務,佔了就業人數45.3%,佔了經濟增值的55.1%。四大主要行業佔了一半左右,相當集中。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發表2022年的財政預算案時也表示,「經濟發展不平衡,許多年輕人未能一展抱負」,「具專上教育水平的新生代青年的就業收入,普遍顯著低於具相近學歷的較年長世代人士,顯示經濟結構提升的速度,不足以為青年人創造足夠的優質職位」。
其中發展科創是重中之重。香港有多所優秀的大學和傑出的基礎科研能力,國家十四五規劃也提到要「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展科創是香港突破產業單一,走向知識性經濟轉型和產業多元化的重要突破點。
香港多次錯過發展科技的機會,讓人惋惜,政府需要從過往的經驗中吸取教訓。要認識到香港若要發展優勢產業,時刻都面臨與其他城市的競爭,如果在人才引入、政策配套等條件不及其他城市,人才和企業就業機會因此流失。在扶持和引進人才方面,不能再只停留於口號。香港有優良的教育體系,但是優秀的教育卻仍難吸引人才,因為香港轉化成創科成果的產業仍然有待發展。工作前景無保障,就業規模小,使得相關學科的畢業生往往另謀它路。而對於優秀人才,香港主要放寬科技人才入境工作的限制,並無其他額外的優惠。面對昂貴的生活成本,人才如何落腳發展成為瓶頸。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香港的教育水平很高,但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及2020年全球競爭力報告中,香港的「僱員技能」、「市場規模」、「商業活力」及「創新能力」排在十名以外,排名相對較低;當中「創新能力」只有63.4分,是香港得分最低的項目。
此外,對青年而言,宏觀的產業政策是一個空洞的概念,需要被「翻譯」成對青年切身相關的專業選擇和生涯規劃。政府需要讓青年看到科創的前景,看到未來投身科創行業會大有作為,更需要與院校、企業、研究院等合作,為有志投身科創行業的高中生提供更多信息,包括未來國家以及大灣區會重點發展的新興產業和尖端科技有哪些、相應的專業選擇有哪些、產業彙聚地在哪裡,企業龍頭有哪些等等,也需要有更多的成功案例宣講。
當然,產業規劃不能只涵蓋科創這一個領域,不能停留在「交功課式」的推動,而是要根據香港的優勢和發展潛力,制定產業政策,引入更多高增值產業,提供土地、稅務優惠等政策配套,提高產業多元性和整體競爭力。例如韓國每年維持文化部的國家預算,占整體的1%以上,並成立內容產業振興院負責統籌創意產業的發展,包括投資及開拓海外市場,如今,韓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值目前亦居全球第9大。政府如何在香港展示推動創意產業的決心,推動創意產業整體發展和跨部門合作,協調推動政策,大幅向外開拓市場。不僅能創造經濟效益,發揮青年人創意,也為年輕人提供了發展所長的機會。
我們認為,政府需要摒棄市場至上、自由放任的管治思想,制定整全的產業政策和產業發展藍圖,設立領導機構,加強各部門協作,統籌和促進政府、企業、院校、研究院等多方面合作,大力推動香港的經濟轉型和產業多元化,讓香港更有競爭力,也讓香港青年看到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3、官員主動聆聽青年的心聲,重新連接,重建信任
根據民間智庫青年辦公室(MWYO)的調查,有青年認為現時政府與年輕人的溝通不足,缺乏誠意瞭解年輕人的想法,例如一些地區青年活動委員會的社交平臺專頁多年也沒有更新;也有青年表示在社會事件和新冠疫情之後,過往不少恒常的溝通渠道取消了,例如青年發展委員會舉辦的青年高峰論壇;就算有跟政府接觸的渠道,效能也不高,且溝通過程單向,反映意見也得不到反饋,例如透過電郵反映意見往往需要很長時間才有回復,在閉門對話活動反映意見後並沒有實質的改變,也沒有解釋為何意見不被採納等等。
青年是香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持份者,絕不能被排除在外。而在反修例風波之後,青年群體普遍有強烈的失落感、無力感和疏離感,而這種氣氛並不利於香港社會的建設。我們認為,未來的問責官員以及公務員隊伍,在新冠疫情緩和之際,應該主動打破僵局,重啟對話,重新連接,建立多種直接對話平臺,聆聽青年的心聲和想法,並給予有誠意和及時的回應和反饋。尤其是在青年較感興趣的議題,如關愛社會、青年發展、教育、可持續發展、文物保育、動物權益、文化發展等,多吸收和採納青年的建議。對話不能流於形式,而是要讓青年感受到真誠和誠意,不再被忽略甚至敵視,而是被聆聽,被尊重,被理解。
此外,我們建議可以探索更多社會參與的方式,例如在社區建設方面引入參與式預算的參與機制,鼓勵青年參與地區事務和社區建設。「參與式預算」一套從下往上的機制和過程,由市民直接參與討論部分公共預算支出的用途或優先次序,確保社區興建的設施符合社區需要,讓當區居民就社區設施提出具建設性的建議以善用公帑。具體執行起來,可以分收集方案、舉辦展覽和討論、投選心水方案這幾個步驟,最多人投選的建議會被推行,有關提案的執行進度會公開方便居民跟進。這種參與機制方式在內地、美國、澳洲和臺灣地區都有推行過,而香港仍只在實驗階段。民間智庫MYWO青年辦公室就曾在觀塘彩福邨舉辦過參與式預算的試驗計劃,就屋邨活動和村內改善及維修保養工程收集建議。
除此之外,我們建議新一屆政府可以邀請更多來自不同階層的青年進入行政會議、問責官員、諮詢機構等,打破市民過往「政治參與被少數既得利益者和其家庭成員所壟斷」的刻板印象,雖然直接影響到的是少數,但象徵意義卻是巨大的。
4、舉辦大型文化活動重振士氣,強化本地粵語文化情感紐帶
最後,我們建議在新冠疫情緩和之際,與熟悉本地青年文化的企業和機構合作,舉辦各項大型文娛活動,活動形式和主題要照顧到香港青年的興趣,甚至一定程度往青年傾斜,例如動漫節、草地音樂節、大型國際賽事等,重振在反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後被雙重打擊的民心尤其是青年士氣。
此外我們認為,長遠來看政府需要在推動本地文化和粵語文化、增強區域文化輻射力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
文化是對精神和心靈的滋養,如春風化雨而潤物無聲。本地文化和粵語文化是香港文化底蘊的重要組成部分,向來是香港的魅力所在,是在香港這片土地成長和生活的人們所引以為傲的文化印記,也是整個大灣區重要的文化和情感紐帶之一,是可以跨越世代的、跨越地區的、甚至跨越政治光譜的。同一時間,我們更應該讓香港市民認識到粵語文化更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是屬整個中華民族的燦爛瑰寶。
我們建議政府與各企業和機構合作,舉辦香港電影展映、流行港樂展播、文化藝術交流會、香港歷史攝影展等文藝活動,引領年輕一代認識城市歷史,從昔日的經典中學習,觸摸過往輝煌成就,同時填上新生代的創意,重鑄屬這座城市的豪情與希望。
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無論是發展文化產業,還是未來旅遊業的重新定位,都必須強化香港獨特的文化優勢。十四五規劃中提到要「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要做到這點,香港青年人必須同時認識中、西文化,並且具備國際視野。香港是個兼容並包的國際大都市,香港的文化向來是多元的,無論是源自本地的、深植在中華文化裡的、還是外來的,都值得在此綻放,都值得在此擁有一席之地。
小結
青春總是充滿無限可能。做自己命運的主人,為這座城市描繪美好的明天,是青年一代的使命。正如三十年來,《海闊天空》唱出了一代代青年人的心聲:「多少次,迎著冷眼與嘲笑,從沒有放棄過心中的理想。」
這樣不屈的生命力永遠激蕩人心,也激勵著年輕一代寫出屬他們自己的、震撼心靈的篇章,創造屬這個時代的新經典。
香港新方向的成員包括立法會議員張欣宇、律師、工程師、建築師等。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重燃希望,重拾美好願景,我輩青年共建香港」。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