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論壇.香港新方向|關於香港當前疫情防控的六項建議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本港疫情大爆發,2月27日報告新增26,026宗確診,過去24小時,已經有83名病人離世,年齡由19歲至100歲。

疫情不只是一串數字,它是鮮活的生命,他們是父母、子女、家人和朋友。如果把數字還原為具體的個人,那麼每一個死去的人都是不可替代的。

來稿作者:香港新方向

網上流傳影片顯示,有醫院已經不勝負荷,病人要席地而睡,醫護人員保護不足,也出現大面積感染的情況。等候入院的病人數目仍然在急速飊升,惟染疫和須檢疫的醫護亦不斷增加,在日後有可能連危急病人也無法救治,只能為瀕死病人搶救。

同期,大量的確診者滯留在社區。根據最新政策,自測陽性人士在向政府通報自測結果以後,只能在無助地在家中自行隔離,遲遲得不到物資和醫療支援。同住的家人,除了自我隔離以外,也沒有辦法得到任何協助,全家只能接受會被傳染的結果。

抗疫究竟是否已陷入絕境?究竟還有什麼辦法,能儘量控制疫情繼續惡化?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有以下建議:

一、實施全民居家辦公,將社交接觸壓縮至最低程度

目前香港的兒童和長者的接種率仍然很低。截至2月26日,3至11歲兒童的第一針接種率只有29.4%, 換言之有超過36萬3至11歲兒童仍處於完全沒受疫苗保護,第二針的接種率更只有1.45%。60歲以上的長者中有約48萬人也是處於這「全裸抗疫」狀態, 即一針疫苗也沒有接種。這兩個「全裸群體」算起來總共有約85萬人,佔整體人口超過一成,接種率遠比20到59歲的成年人要低(20到59歲的成年人接種率為第一針94.14%,第二針85.72%)。特首在2月22日的記者會中提到目標是在4月內,將居住在院舍的長者和兒童的疫苗接種率都提高到90%,至今距離這個目標仍有相當長的距離。同時,公立醫院不勝負荷,而內地援建的方艙醫院仍在興建中。因此,我們認為收緊社交距離,減慢疫情傳播速度,為疫苗接種和治療設備建設爭取更多的時間,是時下抗疫的關鍵。

在現有的限聚令和疫苗通行證安排之下,在公眾場合因親友聚會的社交活動已大大減少,但地鐵、巴士等公共交通仍人頭湧湧。政府多次呼籲企業實施居家辦公,不少企業已有響應,但仍有相當多的公司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工作,不少打工仔儘管擔心在上班路途中感染,為了飯碗和生計,只好繼續擠地鐵巴士。

要進一步限制社交距離,減慢疫情傳播速度,需要有更強有力的措施。我們建議政府推行全民居家辦公安排,期間除了抗疫相關和維持社會基本運作的必需行業以外,其他行業一律實行居家辦公,將社交接觸壓縮至最低程度。

當然,總有部分行業由於無法實行居家辦公而需要暫停營業,不少是在這一輪疫情期間努力掙扎求存的中小企業。我們建議政府擴大防疫抗疫基金的覆蓋範圍,為這部分企業提供補貼和支援,幫助它們渡過難關。

同樣,在實行全民居家辦公期間,不少市民也會面臨「手停口停」的困境。對不能居家辦公的從業人員來說,不外出工作很有可能就意味著被迫放無薪假期,我們建議政府也為這個群體提供適切和及時的支援。

與此同時,政府也要為那些維持社會和市民生活基本運作的行業提供支持,例如為這些企業和團體提供足夠的快速檢測包,讓每個從業者上班前先做快速測試,自測陽性的人士居家抗疫,避免病毒擴散。

在全港居家辦公的基礎上,我們建議餐廳全面禁堂食,只能維持外賣服務。期間政府需要為維持社會基本運作而又缺乏用餐場地的人員提供支持,例如開放部分體育館、學校作為用餐場所,使用前後進行徹底的消毒,做好用餐桌椅的間隔。

全民居家辦公不等同于全港停擺。現代科技讓不少行業居家辦公成為可能,全民居家辦公是如今既能壓低感染速度,而同時又能維持社會不陷入停擺狀態的唯一選擇。

二、加強圍封強檢力度,對確診率高的大廈進行封閉管理,截斷病毒跨區傳播

現在政府推行的檢測辦法中,執行力度最大效果最好的應數「圍封強檢」。除了下樓進行檢測外,居民不可離開被圍封的大廈或屋苑,直至完成強檢。進行圍封強檢主要依據的是污水系統的檢察指標。環保署、渠物署和香港大學團隊採用定點抽樣及非定點採樣的方式不停監測及檢測香港的污水樣本。樣本病毒含量高,達到政府制定的標準時,政府則將對該大廈或屋苑進行圍封強檢。

第五波疫情嚴重,檢測需求嚴重超出負荷,政府最近修訂了圍封強檢機制。根據最新的修訂,當同一大廈有兩個單位在很短時間內受感染,才進行大廈圍封;政府亦不再進行強制核酸檢測,而改為派發快速測試套裝,由居民自行進行快速測試。雖然政府通告會持續針對風險高的樓宇進行圍封強檢行動,並計劃涵蓋更多樓宇,但事實上圍封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病毒傳播的速度,諸多根據現有標準需要圍封的大廈,並未見政府進行圍封。

我們建議政府調配人手、加強圍封強檢的力度。我們建議政府監察圍封大廈的感染情況,當某大廈或屋苑顯示確診率高、超過指定的標準時(比如確診人數佔全大廈居住人數的10%,此處需遵從專家建議),政府應就該大廈或屋苑進行封閉管理7天,居民需原地居家隔離,不可外出,並由政府提供必要的生活物資保障。

更重要的是為該大廈或屋苑的居民每日進行病毒檢測,由專人對該大廈或屋苑進行管理,匯總每日情況。對確診的住戶進行隔離治療或醫學觀測,同時持續監測記錄陰性的住戶。在封閉管理最後一天,對所有居民進行採樣核酸檢測,全部陰性之後才可解除封閉管理。

三、做好自測陽性居家隔離安排,為自測陽性的市民提供足夠的、迅速的支援

香港其實不缺具備公德心和自覺性的市民。不少市民在快速自測陽性之後,也想儘量避免進一步在社區傳播病毒。但在家等待期間,生活所需仍需要解決。在政府過往的圍封強檢行動期間,也會提供食物等生活必需物資,然而自測陽性、在家等候的市民卻顯得倍加無助,很多只能依靠「親友送物資掛門口」。但在疫情不斷蔓延的情況下,親友即使有心支援,也面臨跨區跋涉的染疫風險。同時,不少自測陽性的市民已經有新冠的症狀,需要藥物緩解症狀,也需要如體溫計、血氧計等設備監測身體狀況,更需要清晰的抗疫指引,在無法入院期間盡可能展開自救,避免由於缺乏醫學知識而誤判病情,釀成悲劇。

而這一切的關鍵在於「快而準」,要在最短的時間內(例如在一天之內)準確找出確診市民,方能提供持續有力的支援。我們建議,將衛生署傳染病公眾平臺與18區民政事務處進行系統關聯,當確診人士在網上作出登記後,便根據地址將個人信息分流至相對應的各區民政事務處,並由民政事務處的抗疫分隊根據不同街區/屋苑進行對接,由專人/專組持續跟進該片區的物資需求和配給——責任落實到人,任務方能落實到位。此外,在「動員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和資源」的明確指示下,特區政府必須積極善用民政地區網絡和社區組織,確保信息統籌和物資運送的穩定及時,最大程度緩解輕症市民的焦慮無助,讓他們願意配合居家隔離,舒緩公共醫療的沉重壓力。

除了食品和治療物資的需求以外,不少自測陽性的市民對「中招」毫無心理準備,也缺乏對新冠肺炎的理解,在家等候期間出現不同病症也不知道如何處理。我們建議學習新加坡等地區,派發居家抗疫手冊,為居家抗疫的市民提供及時的指引。

自2月16日開始,自測陽性的市民也可以預約新冠指定診所尋求診斷和治療,但至今指定診所只有9間,服務時間也遠遠不夠(09:00-13:00;14:00-17:00),不少市民反映診所電話長期打不通。即使醫管局有計劃在3月7日將指定診所加至17間,也未能達到平均每區一間的水平。在疫情持續蔓延的現狀下,我們建議繼續增加指定診所的數量和服務時間,增加接送專車的接載量和頻次,同時動員更多的私家醫生、中醫師、藥劑師、心理醫生等專業人士為居家抗疫的患者提供視頻或電話援助,讓居家隔離的患者也能得到適切的治療和幫助。

四、居家抗疫者禁足,防止進一步社區擴散

目前,自測陽性的市民在自我呈報之後,就自行進行居家隔離。我們相信在物資和醫療資源得到及時供給的情況下,大部分居家抗疫的市民都能自覺地不外出,避免病毒的進一步傳播。

然而,也難免會有個別市民心存僥倖執意外出,增加社區的感染風險。我們建議政府要有相應的措施,例如第一天提供居家抗疫物資的同時,為居家抗疫人士提供電子手環,減低居家抗疫的市民與社區的接觸和從而引起的病毒進一步擴散。同時通過民政地區網絡持續跟進個案,例如開設分區居家抗疫通訊群組,發放最新抗疫信息,解決食物藥品需求,定時共享實時位置等。在明確居家隔離的權利及義務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減少爭拗與矛盾。

五、全民派發快速測試包,應測盡測,應報盡報

政府目前已採購了大量的新冠快速檢測包,特首也在2月22日的記者會表示,會在三月份推行全民核酸檢測,並第一輪的全民核酸檢測之後發放新冠快速檢測包給市民每日自測。

全民檢測在此刻是否仍是有效抗疫措施,我們姑且先放下不談。既然政府已採購大量的新冠快速檢測包,為何不在此刻就做一輪全民自測呢?

現在市面上的正規快檢包均達到世界衛生組織要求,有不錯的真陽率(敏感度)及真陰率(特異性),雖然其整體正確率依然比核酸檢測低,但好處是可以在家自我檢測,檢測過程中不會造成社交接觸和感染,而且可以很快獲得檢測結果。至於如何最大程度用好自測信息,可以參照18區分區呈報的思路。例如要求不同地區、不同屋苑的居民在各自指定的時段內進行自測並在網上呈報,同時設定系統觸發機制,當某區域短時間內自測陽性超過一定數量,就迅速進行圍封強檢。相比起現有的污水監測,當能更快速有效地找出大量陽性患者。

因此,我們建議全民派發新冠快速檢測包進行全民自測,擴大快速檢測的範圍。把高概率高感染風險的人士率先鎖定出來,並有效區隔,減低高風險人群與社區交集的機會,從而降低疫情的傳播速度。全民自測不應該是一次性的,而是持續性的。政府可以為全體市民,尤其是有外出需要的市民,提供足夠的快速測試包,定期的持續進行快速測試,當市民在社區被感染後及時居家隔離抗疫,切斷社區的傳播鏈條。

六、生命至上:理順檢疫中心和方艙的收治和放行安排,讓較高風險的患者入住隔離設施

我們一直倡議在發現新冠患者之後,隔離設施要做到應收盡收,徹底切斷社區感染的鏈條。但在目前資源短缺、隔離設施不足以收容所有確診者的情況下,我們建議在自我呈報系統中設定參數,根據收集到的信息自動制定優次順序,根據病情進入不同級別的隔離和治療場所:不具備居家隔離條件(如露宿者、居住在劏房的市民)的輕症無症狀患者進入普通隔離設施,輕微症狀的進入方艙醫院,重症的入院。

同時,不少接受隔離和治療的市民反映,目前放行流程繁複,即使已經康復,出營仍遙遙無期,出現「想進的進不去,想出的出不來」的困局,對本就極度緊缺的資源造成極大浪費。而每一天的怠慢,都可能需要付出更多的生命為代價。我們促請政府快速理順收治和放行安排,加速流轉,讓緊缺的資源可以用在更需要的市民身上。

結語

大敵當前,豈可一瀉千里,不戰而敗?政府要承擔主體責任,不可以再決策遲緩,進退失據。作為負責任的管治者,必須盡力拯救每一條生命,方能對得起國家的支持,對得起前線的醫護人員,對得起民眾。

作者香港新方向的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包括律師、工程師、建築師、醫生、校長、大學教授、教師、社工、心理學家、記者、導演、資訊達人、會計師、銀行家、企業家等。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