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高二氧化碳濃度 對植物有害無益
來稿作者:洪藹誠
在經歷連續兩個創紀錄的最炎熱年份後,氣象學家預測2025年的氣溫將會有所緩解。然而,壞消息是,今年仍有可能成為有記錄以來第三個最炎熱的年份。
厄爾尼諾現象的升溫效應可能導致2023至2024年的平均氣溫上升,但真正的罪魁禍首仍是人類活動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所造成的氣候變化。因此,減少排放和實現碳中和是遏止全球暖化的重要一步。然而,你可能會遇到一些懷疑者聲稱,由於植物需要二氧化碳來生長,氣候行動對農業和地球有害。
當然,現實遠比小學科學複雜得多。雖然高二氧化碳濃度或會提高作物產量,但卻會降低其營養品質。具體而言,研究發現,農作物吸收更多二氧化碳後,澱粉含量會增加,但相應地,對健康至關重要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含量卻會下降。這些營養成分的缺乏,不但會對認知發展和新陳代謝產生負面影響,更會加劇肥胖、糖尿病等健康問題,對人的健康和福祉帶來深遠影響。
事實上,這種說法亦忽略了一個關鍵細節,大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正在加劇氣候變化,使全球變得更加炎熱、降雨更猛烈、極端天氣更頻繁且更為嚴重。以咖啡愛好者為例,他們可能很快會感受到今年咖啡豆價格飆升,因為全球兩大咖啡豆生產國巴西和越南,同時遭受乾旱和暴雨的影響。其他農作物,如水稻和香橙,也因氣候變化引發的疾病和極端天氣而歉收。
此外,全球暖化正在形成一個危險的循環。更炎熱和更乾燥的氣候使野火越發頻繁,從亞馬遜和其他森林中釋放出更多的二氧化碳。在苔原地區,隨著永久凍土層的解凍,微生物得以分解此前儲存在凍土中的古老植物物質,並將其轉化為碳源。
農業是一個特別容易受氣候影響的領域。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所帶來的潛在產量增益,都會被氣候變化導致的作物歉收和營養質量下降等負面影響所抵消。政府應積極協助農民採用可持續的農業生產模式,以更有效地抵禦當前和未來的氣候風險。例如,混農林業、間作種植和覆蓋作物等方法,不僅能提升氣候適應能力,保護生態系統功能,還能穩定作物產量。
全球暖化正在發生,氣候變化確實存在。2024年是全球首次突破1.5°C升溫界限的一年。我們所剩餘的時間無多,但仍可通過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排放,來避免最嚴重的氣候災難。
作者洪藹誠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