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友|全球塑膠公約的艱鉅挑戰
來稿作者:洪藹誠
這本應是遏制塑膠污染的千載難逢機會,卻最終以僵局收場。11月下旬,來自全球100多個國家的代表齊聚韓國釜山,進行最後一輪談判,旨在制定一項全球塑膠公約。這次談判的目標在於限制塑膠生產、改善塑膠的生命週期管理,並為發展中國家提供實施相關措施的支援。然而,為期一周的會議結束時,各方甚至無法就公約的基本涵蓋範圍達成共識。
會談受到少數產油國的阻撓,這些國家反對任何涉及限制塑膠生產的措施。不僅如此,他們還被指控濫用程序性策略,蓄意拖延談判進程。這一僵局發生在塑膠污染達到前所未有嚴重程度的時刻。根據最新估算,目前每年有多達5210萬噸的塑膠廢物滲入自然環境。一旦進入環境,這些塑膠廢物可能纏繞野生動物,導致窒息或受傷,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隨著塑膠最終分解成微塑膠和納米塑膠,它們會滲透至環境的每個角落,從海洋深處到飲用水,甚至進入我們的身體。最近的研究發現,塑膠微粒不僅在人類血液中被檢測到,大腦和生殖器官也不能倖免。
塑膠業界經常以創新技術與回收科技標榜其解決環境影響的能力,但這往往更像是一種公關手段。今年稍早,一份報告(The Fraud of Plastic Recycling)揭露化石燃料與石化公司如何在過去數十年間透過誤導大眾對回收成效的認知,進一步推動塑膠消耗的增長,從而獲取巨額利潤。
其中一個例子是化學回收或先進回收技術,目前,美國加州正在控告ExxonMobil,指控其將 90%以上的塑膠廢物加工成燃料,而非進行回收。雖然生物可分解塑膠聽起來很吸引,但它們通常需要專屬設施來處理。如果與其他塑膠混合,反而會污染整個回收流程。此外,這些新型聚合物無法解決塑膠中超過16,000種化學添加劑的問題。這些添加劑賦予塑膠顏色、絕緣性和彈性等特性,使其用途更為廣泛,但同時也令回收過程變得更加困難,甚至帶來潛在危害。有研究發現,用於食物接觸的塑膠,例如食物托盤和廚具,可能受到來自回收電子產品中的有毒阻燃劑污染。
隨著全球因氣候變化而逐步淘汰化石燃料,石油生產商正試圖轉移到塑膠領域,以維持其相關性和盈利能力。然而,這樣做只是將一種全球威脅轉換為另一種威脅。儘管業界聲稱有其他解決方案,但真正實現塑膠的循環利用仍遙不可及。要保護人類和地球,就必須限制塑膠生產。全球塑膠公約的後續會議預計於明年舉行,但若任由立心不良的國家繼續破壞全球共同努力,實現突破將變得極為困難。
作者洪藹誠博士是香港地球之友行政總裁。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