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盤點2024年創科界大事 改善資源錯配方可放眼未來
來稿作者:蔡裕龍
2024年本港各行各業也經歷難捱的一年,其中創科業界發展繼續未有突破,最令人期待的新田科技城大計暫仍如同空中樓閣,當中的河套港深創科園料今年開始營運,起碼要等第一個五年期才見實質成果。筆者作為創科界一份子,趁新年伊始,回顧去年業界幾件大事,希望溫故知新,各方能將好的勢頭延續,同時從錯誤中學習,為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打下良好基礎。
先說多年來要錢有錢、要地有地的創科旗艦公營機構科技園,2024年繼續成為各方關注焦點。去年8月,科技園低調地向將軍澳工業邨(現稱創新園)內涉及數據中心分租的租戶HKCOLO發出傳訊令狀,揭發這間公司原來已違規多年,但卻只被要求支付最近6個月的額外費用。無論行內行外,也不明白為何科技園要以遠低於市價的金額,批出珍貴創新園土地予這類有外資成分的大企業,並縱容其違規分租「數據劏房」牟利。
事實上,在將軍澳創新園經營數據中心的大企業為數不少,除HKCOLO外還有NTT等。NTT在全球擁有超過160座數據中心,遍佈20個國家及地區,明顯是跨國大企業,而NTT同樣涉及違規分租「數據劏房」行為,但至今未見科技園對NTT採取任何法律行動;至於HKCOLO同樣有外資加持,據其官網顯示,HKCOLO早於2011年與日本電商巨企KDDI建立夥伴關係,其中,將軍澳數據中心便是兩者合資經營,去年更捐贈價值900萬元的網絡設施作實地試驗場,供本地及海外大學和研究機構使用,反映公司財力雄厚,絕對有能力自行在公開市場投地興建數據中心。
HKCOLO長期違規事件之所以重要,因某程度上是本港創科發展停滯不前的寫照。這類企業並非初創或中小企,卻長時間霸佔公帑間接補貼的重要資源,以「包租公」思維經營「數據劏房」牟利。這種資源嚴重錯配情況,極不合理。有財有勢的企業獲得平價土地賺大錢,相反最需要獲扶持的初創及中小企,可以為本港創科提供新動力的一群,得到的資助卻少得可憐。試問這個產業如何可以創新?科技園一直沒有意欲更換這些創新園內的「舊電池」,至今亦未有公開承認違規事件中的監管過失,也未曾公開交代善後補救方案,實難以服眾,亦與不斷求變求進的世界創科大勢背道而馳。
至於業內另一大事,當然是施政報告提出批新田科技城20公頃土地予科技園營運。然後科技園CEO黃克強受訪時表明,相關土地用途的整體思路是「複製現時科學園的模式」,更稱會考慮將3個工業邨當中的生產線,分流至新田科技城。可以預見,新田科技城的珍貴土地只會是「科學園2.0」或第四個工業邨。筆者只能慨嘆,如果發展創科僅局限於「乜乜2.0」思維,一成不變,對香港而言,實在可悲。
反觀本港另一創科龍頭機構數碼港,去年則迎來新氣象,除了有新CEO鄭松岩上任外,其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亦已投入服務。鄭松岩明言,獲批的流浮山數碼科技樞紐中15公頃土地,會以發展新產業為主,包括AI評測中心、數據交易中心等。筆者認為,相比之下,這位新CEO至少不會一開口就是「數碼港2.0」,這個流浮山新基地,值得期待,甚至有望重新擦亮數碼港招牌。
最後要數去年最大「喜事」,可算是施政報告提出在創新及科技基金下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當局希望加強引導社會資金投資指定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並調撥15億元優化「創科創投基金」,與業界配對成立聯合基金,投資策略性產業的初創企業,可算是德政。
放眼未來,能夠帶動經濟復蘇的主要引擎必然是創科產業,筆者寄望政府在財赤下,繼續投放資源發展創科,但同時必須做好分配。除科技園及數碼港外,生産力促進局、應科院及各間大學也應公平地獲得足夠資源,產學研、上中下游全方位有長足發展,各方砥礪前行,才能突破現時發展瓶頸。
作者蔡裕龍從事資訊科技行業多年,現職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經理。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