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應對財政危機首先要正視危機
來稿作者:周小稞
12月初,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出席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時表示,2024/25財政年度政府財政赤字將再達千億港元,大幅超出年初預算案預期的481億港元。對此,陳茂波解釋說,受地緣政局、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等因素影響,今年香港資產市場仍然受壓,導致政府賣地、樓市印花稅和利得稅收入不及預期。有關消息引發香港社會一片嘩然,「財赤」一時間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
其實,對於一直以來留意政府財政狀況的人士而言,這一消息實乃意料之中,談不上「驚奇」。筆者早在今年3月初就撰文,質疑政府何以能將財政赤字由上一年度的千億港元下調至不足500億港元,擔心政府再次高估印花稅與地價收入。果不其然,年初因「全面撤辣」而引發的地產行情轉眼即逝,而截止十月底的地價收入合共約為37億港元,僅為全年330億港元預算的一個零頭。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的財政收支從2019年起就開始出現裂縫,之後愈演愈烈,時至今日未有好轉的跡象。但為何這一問題直到現時才引起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呢?原因有二。一是香港市民一直以為香港的財政儲備雄厚,並時常援引香港高達4,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或多達4萬億港元的外匯基金為例。事實上,外匯儲備或外匯基金同財政儲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外匯基金截止2024年9月底41,339億港元資產中,政府的財政儲備存款只有5,234億港元。
二是特區政府一直將發債收入列為經常性財政收入以計算財政赤字,導致披露的財政赤字遠低於實際的財政赤字。以2024/25財政年度為例,如果扣除1,200億港元的發債收入以及242億港元的還債支出,那麼實際的財政赤字將達到1,439億港元;如果再扣除750億港元來自「未來基金」的投資收入回撥,那麼實際的財政赤字將達到2,189億港元;如果再按照陳茂波最新的財政赤字指引,那麼實際的財政赤字將達到創紀錄的2,708億港元,佔到香港GDP的9%。
9%是個什麼概念?以常年赤字運行的美國為例,2023年財政赤字佔GDP比也只有6.3%,歐盟地區2023年財政赤字佔GDP比則為3.6%,而中國為了刺激經濟增長下了很大決心才計劃將2025年財政赤字率提到創紀錄的4%水平。財政赤字結構性特徵的已然形成以及經常性收入與經常性支出的巨大缺口,讓香港的財政危機已臨近爆發的邊緣。遺憾的是,特區政府及香港社會的部分人士仍抱持不切實際的僥倖心理與錯誤的認知,仍不願正視已是迫在眉睫的財政危機。
有些人拒絕承認香港財赤的結構性問題,而將過去一段時間的財赤歸咎於週期性的地價收入與樓市印花稅下降,並認為只要這些稅收恢復,香港就會順利渡過財赤危機。確實在疫情前的一段時期,政府每年的地價收入都過千億港元,甚至在2016/17財政年度達到1,600億港元的高位。但隨著香港樓市以及內地樓市大牛市的終結,這樣的旺景恐怕是一去不復返。退一步說,地價收入即便在不久的將來回到1,600億港元的高位,仍無法填補2,700億港元的收支缺口。
也有些人將這幾年的財赤歸咎於為促進經濟發展而加大的基礎建設開支,並認為這是對未來的投資,而這些投資在不久的將來會帶來財政收入的增長。確實香港需要投資未來,而政府一直以來也在不斷投入資金於基礎設施項目,儘管這些投資多大程度上可以帶動財政收入增長還不易判斷。雖然2024/25財政年度政府用於基礎設施方面的開支預算高達1,300億港元,但以往這方面的開支也都在千億港元左右的規模,新增的部分實在不足於解釋當前龐大的收支差額。
還有些人以香港的政府債務佔GDP比重遠低於大部分發達經濟體為依據,主張通過加大發債規模來應對當前的財政赤字,並拿新加坡高額的政府債務作為榜樣。確實新加坡的政府證券基金持有的政府債券超過1萬億新元,但這些債券融資主要是用來投資而非幫助政府實現收支平衡,而香港政府卻是用發債收入來彌補收支缺口。香港人多地少,資源貧乏,經濟結構單一,缺乏經濟縱深。香港沒有任何底氣,可以通過持續發債來維持貨幣的穩定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更有些人把希望寄託在中央政府,指望內地可以在最後關頭保駕護航,為香港提供財政支援。確實以內地目前龐大的經濟體量,要幫助小小的香港易如反掌,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樣,以兩百人幫一人,還有什麼事情不能搞定?但內地容易嗎?各行各業都面臨極大的生存壓力,大量的年輕人都找不到工作。現在讓人均收入只有香港四分之一的內地來倒貼香港,內地的老百姓同意嗎?如果香港事事都靠中央來搞定,這樣的香港還值得內地不惜代價來呵護嗎?不要也罷。
應對危機首先要正視危機。過去五年,雖然週期性因素確實讓香港的財政收入停滯不前,但財政開支近30%的強勁增長以及部分主要財政收入項的明顯下降卻的確是結構性因素所致。只有認識到當下巨額財政赤字背後的結構性挑戰,才能真正感受到香港財政危機的緊迫性,才能真正找尋到應對財政危機的短期與中長期對策,才能真正開始檢討過往被認為是毫無問題的使用公帑行為在當前的情勢下仍否妥當。有了這種認識,剛剛八位立法會議員耗資二十萬港元「考察」日本四日的事件可能就不會發生,儘管有關的議員外訪行為完全符合指引。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