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得只剩下赤字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政府12月15日展開財政預算案公眾諮詢,千億財赤尤為社會關注。行政長官李家超周二(17日)出席行政會議前表示,「處理財赤問題主要以開源節流和增加整體本地經濟發展,從而令本地經濟增長總值提升,令每一個行業都受惠,在受惠中令政府增加收入」。

本地經濟增長可以從多個方面貢獻庫房,例如企業盈利可以帶來利得稅,打工仔收入要上繳部份為薪俸稅。惟近年即使市道不振,利得稅仍然維持在大約1700億元水平,薪俸稅連續兩年接近800億,兩者都高於五至十年的平均數。明顯下滑的只是地價收入和印花稅,當中又以前者最嚴峻,短短兩年間由1400多億跌至不足200億元。今個財政年度過了大半,賣地收入目前連100億元都沒有,無怪乎官員為此「頭痕」,多次呼籲地產商積極投地和補地價。

事實上,財政預算案的公眾諮詢文件亦承認「地價收入波動最大」,一時低至數十億元(例如2003/04年度),但又可以高達逾1600億(2017/18年度)。作為公共財政主要支柱,地價收入並不可靠,更何況地價愈高等於「麵粉」愈貴,建成住宅後地產商自然會開天殺價,最終由升斗市民「埋單」。先不說在高息環境下地價難以大幅回升,即使財政預算案有什麼奇招托市,實際上也只是由市民「間接交稅」,承擔庫房扭虧為盈的代價。

相比賣地收入,印花稅雖然亦由800至900多億跌至500億元,但跌幅已算溫和。而且印花稅中明顯下跌的只是物業印花稅,由早幾年的300億水平跌至上個財政年度的116億,而股票交易印花稅雖然也由659億元高峰回落,但仍然錄得366億稅收,跌幅未達一半。近年港股日均成交大約1000億元,只要未來可以增加一倍,粗略估計可以為庫房貢獻600多億元。如果日均成交升至3000億以上,每年印花稅動輒上千億。

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能夠坐吃山空

乍聽之下,逾3000億元日均成交好像高不可攀,但為什麼日本股市每天成交逾5萬億日圓?上海股市日均成交額6000億元,A股全市已經連續兩個多月破萬億元。財政司司長是沒有雄心壯志,抑或忘記了「國際金融中心」並非我們自詡,而是「十四五」規劃為香港確立的「八大中心」之一?所謂香港「背靠祖國,聯通國際」,沒有比金融業更好的體現——內地企業有融資需要,海外資金有投資胃納,香港具備一流的金融和法律服務。

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會從天而降,也不能夠坐吃山空。如果打風不停市足以促進股票市場發展,我們應該現在已經可以看到成果。但不只沙特阿美沒有來,SHEIN赴美不成後轉往倫敦也不來香港。這屆政府「以結果為目標」,那麼財政司司長的目標應該是什麼?在特首李家超上京述職期間,國家主席習近平寄語香港「銳意改革、奮發有爲」。靜待地價回升、不惜抑制市場活力是「銳意改革」,抑或調整財政結構、借助金融拉動經濟才是「奮發有為」?

結構改革從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夠見步行步。這是為什麼國家有五年規劃,制定中長期目標及策略。澳門也已經有他們的「一五規劃」和「二五規劃」,明確提到要改善博彩業「一業獨大」的情況,以五年為期推進產業結構適度多元,擴闊居民就業空間。我們的立法會上星期討論「十四五」規劃「圓滿收官」,超過三小時的辯論卻沒有人提出香港是否需要制定中長期規劃。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衞在總結發言的時候表示會「在現時『八大中心』的穩健基礎上,尋找新方向、尋求新突破、注入新動能」,卻沒有人知道政府有什麼長遠規劃,具體目標。

年復年的《財政預算案》,焦點往往只在派不派糖,派多少糖。現在社會關注千億財赤,財政司司長陳茂波除了有信心「在未來三數年內恢復收支平衡」之外,能夠提出什麼三五年後的發展目標嗎?財政赤字並不可怕,但如果對於經濟規劃只剩下赤字和地價的討論,那才是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