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黨|將「問責」進行到底!
來稿作者:周小稞
12月11日特首李家超離港赴京述職,比以往的例行述職提前了一個星期,以至於原定12月12日赴立法會出席「行政長官互動交流答問會」要押後舉行。此時距李家超毫無預兆免除楊潤雄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一職、免除林世雄運輸及物流局局長一職不到一星期。對於突如其來的免職,社會雖一時感到震驚,但很快趨於平靜。畢竟作為問責官員,被免職本來就不該是被排除的意外。
和前幾任特首任內發生的司局長免職事件相比,李家超此次免除「雙雄」局長職務有兩點不同之處。第一,免職的時間來得最早。梁振英和林鄭月娥都是在上任三年或快三年後才第一次免除局長職務,而李家超上任不到兩年半即出手。
第二,大多數免職都與特定事件或特定環境有關,譬如2003年葉劉淑儀因二十三條立法去職、2020年四位政策局局長同時在2019年修例風波的大背景下落台。此次李家超免除「雙雄」職務沒有特定事件或特定背景,性質上更多與2015年梁振英同時免除公務員事務局局長鄧國威與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相似。
對於免去兩位問責官員職務,李家超並無給出明確的說明或解釋。不過在介紹兩位接任的新局長時,李家超讚揚她們的領導能力、解說能力和主動性,並指出她們有改革意識,認同和支持他的施政理念。在筆者看來,李家超對兩位新任局長的賞識之處可能正是兩位離任局長的不足之處。也就是說,「雙雄」過去兩年半的施政沒有達到特首的期望,他們因差強人意的表現而被「問責」。
筆者對特首的果斷出手深以為然,並希望這樣的「問責」來得更多一些、來得更廣一些。不僅司長、局長、副局長、政治助理等一眾問責官員需要為施政過程中出現的失誤或不當負起領導責任,那些具體負責政策的制定與執行的公務員團隊,上至常任秘書長、處長與署長,下至行政主任、文書主任與助理,也都要對各自施政過程中的失誤或不當擔負其各自不同的責任。以文化、體育及旅遊領域為例,過去一段時間出現不少遭社會非議的事件,對於這些施政失誤,光追究局長的領導責任還不夠,那些事件背後具體的負責人與操作人也應該被追責。
客觀上講,李家超就任特首以來已大為強化對公務員隊伍的管理,包括簡化公務員解僱機制、優化公務員紀律機制、定期評估公務員表現等,不過從具體落實的情況來看難免給人予「走過場」和「應付」的感覺。譬如說,去年9月份簡化解僱機制後的半個年度,整個公務員體系17萬多公務員中僅有6名公務員因表現差被退休;2023-2024財政年度,只有51位公務員因行為不當被免職;過去三個財政年度,僅有32名公務員因工作表現欠佳而未被加薪。如果數據反映事實,那麼香港公務員稱得上是全球最高效的隊伍,但真相顯然並非如此。
特區政府亟需擴大對公務員團隊的問責範圍,加大對公務員團隊的問責力度,不要讓「加強公務員管理」淪為口號與空話。為此,特區政府要充分認識到強化問責的重大意義。社會承平已久,吏治衰敗在所難免。為扭轉頹勢、實現中興,整頓吏治成為不二之選。內地過去十餘年來大力整頓官場,剛剛珠海市一眾官員,從市長、市政法委書記、副市長兼公安局局長到香洲區委書記和區長都因上個月越野車撞死35人慘案而被問責免職。現在這股整頓吏治之風也吹到了美國。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已任命馬斯克出任政府效率部(DOGE)負責人以提升政府效率,削減不必要開支,而馬斯克更揚言要大砍兩萬億美元政府開支。
強化問責、提升效率、削減開支不僅是海內外的管治趨勢,更是香港管治的急迫要求。一方面,香港公務員隊伍中不少人仍抱持懶政、怠政作風,以不做事、少做事、混日子為原則,敗壞了公務員文化;更有少數人不認同新時期香港的前進方向與管治理念,在施政中陽奉陰違,「低級紅」、「高級黑」事件時有發生。對於這些李家超眼中的「惡草」,要通過強化問責,盡快予以清除。另一方面,目前香港的財政赤字高企,不僅將危害政府的可持續運作,更會傷及香港的聯繫匯率制度。香港公務員一年薪酬開支超過1,500億港元,佔到政府經營開支的26%。控制財政赤字,節流是主攻方向,而公務員薪酬開支則是重要的節流來源。通過強化問責,政府就可解僱表現不合格員工,以達到削減開支的目的。
認識到強化問責的意義,接下來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具體化的KPI指標並在KPI指標的基礎上引入末位淘汰制度把問責落到實處。KPI指標不僅要反映「有沒有做事」,更要反映「會不會做事」。「有做事」並非一味地「做加法」,在當前的環境下,「做減法」更應該是值得提倡的「有做事」。「會做事」也不僅僅是把事情做好,達到甚至超過預期的成效,更應該是在少花錢甚至不花錢的情況下,同樣做好了事情,實現了預期的效果。為應對日益嚴重的財政赤字危機,在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特區政府都應該把「會不會做減法」、「有沒有少花錢做好事」作為KPI考核的重要指標,並以此對公務員團隊進行自上而下的問責。唯有如此,特區政府才能從根本上扭轉過往那種「亂做事」、「瞎花錢」的施政作風。
作者周小稞是紫荊黨政策研究院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 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 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