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太一|從拜登赦免兒子到特朗普任人唯親:美國政治的雙向滑坡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全面赦免其子亨特.拜登的行為掀起了美國政壇的巨大波瀾。這一前所未有的決定不僅挑戰了美國總統赦免權的邊界,也引發了關於美國司法獨立性和家族政治的廣泛討論。從赦免本身的合法性,到其背後複雜的政治動機,再到對美國制度長期影響的反思,這一事件為研究當代美國政治提供了一個鮮活的切面。本文將從歷史背景、政治影響、家族政治的循環與制度危機等方面,淺談拜登這一赦免行為的深遠意義。
歷史背景與赦免的獨特性
總統赦免親屬或親信並非美國政治史上的新鮮事。例如,克林頓在2001年赦免了弟弟羅傑.克林頓,而特朗普則在2020年赦免了女婿的父親查爾斯.庫什納。然而,與這些先例相比,拜登的赦免在時間跨度、覆蓋範圍及政治後果等方面都顯得更為突出。拜登的赦免涵蓋了亨特自2014年至2024年底期間所有可能涉及的聯邦罪行,時間之長、範圍之廣,幾乎可以說開創了現代總統赦免的先河。
這一決定在程序上沒有違法,但在道德和政治層面卻備受爭議。美國司法體系強調的是罪行與刑罰的具體對應,而拜登這一「時間範圍式」的赦免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這種赦免令不僅不針對具體罪行,甚至包含了尚未定罪或明確指控的行為。這無疑削弱了公眾對司法公正性的信任,也為赦免權的濫用打開了潛在的「潘多拉魔盒」。這一赦免不僅改變了以往的司法先例,也讓拜登之前強調「司法獨立」、「沒有人可以凌駕於法律之上」的承諾顯得蒼白無力。
政治動機與雙向滑坡的風險
拜登為何選擇在任期尾聲作出這一高風險決定?顯然,這不僅僅是出於父親對兒子的情感保護。在共和黨前總統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宮的威脅下,拜登很可能是為了預防未來特朗普及其盟友通過司法體系打擊拜登家族的可能性。特朗普早已公開表示將利用司法資源對政治對手展開「清算」,而拜登通過赦免亨特,實際上是在為家人爭取一種「先發制人」的豁免權。
然而,這種策略可能引發制度性的雙向滑坡。一方面,拜登此舉無意中破壞了總統赦免權的公信力,削弱了公眾對司法體系的信任。另一方面,共和黨在未來可能以此為藉口進一步擴大對司法權的政治化操作,從而正當化更多針對性赦免或報復性司法行為。最終,政黨間的這種「比爛」競爭可能導致美國政治制度的進一步破裂,從而陷入惡性循環。
不僅如此,拜登的決定也在民主黨內部引發了激烈的爭論。一些中層官員對總統赦免兒子的行為感到失望,因為這直接削弱了他們對共和黨類似行為進行批評的立場。例如,民主黨原本計劃抨擊特朗普可能赦免1月6日國會暴亂參與者的舉措,拜登的赦免令讓這種批評顯得底氣不足。民主黨幾位可能參加2028年總統選舉的潛在候選人,如加州州長紐森、密歇根州州長惠特默、賓州州長夏皮羅等,均對此保持沉默,顯示了黨內對這一議題的微妙態度。
家族政治的循環與其深遠響
拜登赦免亨特的行為,再次將美國政治中家族政治的頑疾推向台前。從特朗普到拜登,家族政治在美國權力運作中始終扮演着重要角色。特朗普執政期間,女兒伊萬卡和女婿庫什納的高調參與已經飽受批評,而2024年競選中,小特朗普直接強勢干預對副總統候選人的選擇,讓萬斯上位,不僅模糊了私人關係與公共權力的界限,也對政府決策的透明性和合法性提出了嚴峻挑戰。當然,特朗普2006年出生的小兒子巴倫也因為非常瞭解年輕人的文化,作為幕後策劃者影響了特朗普和媒體互動的諸多環節,為特朗普最終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家族政治對制度穩定性的影響是複雜的。一方面,它可以提升領導層決策的協調性和忠誠度,但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家族成員可能導致政策執行的專業性下降,並損害公眾對政府的信任。拜登的赦免行為顯然是出於對家庭的保護,但這種「特權」不僅讓普通選民感到不公,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主黨作為法治捍衛者的形象。長遠來看,家族政治的氾濫可能進一步惡化美國兩黨之間的對立格局。
制度困境與未來展望
拜登的赦免行為凸顯了美國政治體系當前面臨的結構性困境。總統赦免權原本是美國憲法設計中一項旨在平衡司法過錯的權力,但近年來,這一權力卻逐漸演變為黨派工具和家族保護傘。這不僅破壞了三權分立的初衷,也對公眾信任構成了巨大威脅。
未來,美國可能需要重新審視總統赦免權的運用邊界。赦免權的濫用雖然在短期內可能為某些政治領袖帶來便利,但長期來看,它對制度穩健性的侵蝕將是無法彌補的。共和黨和民主黨都需要在這一問題上達成共識,推動相關法律和制度改革,以確保赦免權的合法性和正當性。不過,這在特朗普時期顯然是無法實現的,甚至是天方夜譚。特朗普甚至還可能破天荒地在自己的第二任期內赦免自己,以讓過去幾年讓他煩惱的已定罪或尚未定罪的司法案件徹底失效。
拜登赦免兒子一事不僅是一個簡單的政治行為,更是對美國民主制度的一次嚴峻考驗。從其動機到後果,從家族政治到制度危機,這一事件反映了美國政治中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在當下充滿黨派鬥爭的背景下,如何在保護親情與捍衛制度之間找到平衡,如何在短期利益與長遠穩定之間作出抉擇,將是每一位美國領導人必須面對的難題。這一事件的影響遠未結束,而其深遠意義將在未來數年間持續顯現。
本文作者孫太一是美國克里斯多夫紐波特大學政治科學系副教授。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