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思路|經濟改革定策略 從產業分類做起
來稿作者:葉浚生
當前香港經濟困境下,推動經濟結構的改革已成為管治者的共識,而筆者估算了香港生產性服務業的收益後,發現其分類法可以是改革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這些服務涵蓋廣泛,對整體經濟影響至深。然而, 不幸的是,香港現有的官方統計數據缺乏對生產性服務業的具體分類和測量。
生產性服務的定義與重要性
生產性服務是指現代經濟中支撐製造業和其他行業的中間投入,其本質是提高生產效率和促進生產順利進行。在已開發經濟體中,製造業常被視為推動創新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但隨著經濟結構的轉變,生產性服務業也日益受到重視。
國家在2019年進一步制定了生產性服務業的統計分類,這些標準為相關產業統計工作提供了重要基礎。這些分類涵蓋了16個國民經濟產業門類和348個行業小類,包括批發業、交通運輸、資訊傳輸、金融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等。這些服務雖然不直接面向終端消費者,但卻是促進製造和其他服務生產的重要環節,對經濟發展的意義非同一般。
生產性服務各組成部分的變化
從2000年至2022年期間,香港生產性服務在結構上發生了顯著轉變。當中金融和保險業為例,這分類每年在生產性服務業中的份額穩步增長,且其對經濟的貢獻持續增強。具體來說,金融和保險業的實際增加值比例在2000年為13.2%,而到了2022年,這一比例已增至26.16%。
其他行業的實際增加值比例在2000年至2022年間則顯著下跌,例如進出口、批發和零售貿易的比例從2000年的42%下降至2022年的37.64%;住宿和餐飲服務的比例則從2000年的5.57%下降至2022年的2.3%,反映了該行業在生產性服務業中的佔比逐漸減弱。運輸、倉儲、郵政和快遞服務的佔比在2000年至2016年間保持在19%至22%之間,但在2022年下降至14.44%。
然而,統計處提供的數據顯示現有的行業開支數據估算細分程度不足,使我們難以精確評估各類生產性服務對整體經濟的影響度。
現行統計方法的不足
現時香港的GDP計算方法亦未能精確反映生產性服務業的貢獻。現行的國民收入帳戶體系主要分為基於生產和基於支出的兩種計算方式,然而這兩種方法均未能有效區分生產性服務業和其他服務業,尤其是在如何計算其對經濟的貢獻方面存在明顯不足。
相比之下,國家的標準分類就鉅細無遺得多。單單是金融服務已經有4個中項目和26個小項目,又例如生產性保險服務分類下,能再細分生產性財產保險、生產性再保險、保險經紀與代理服務、保險監理服務、保險公估服務、保險資產管理及其他未列明的與保險及商業退休金相關或密切相關的活動,包括救助管理、保險精算等。有鑑於此,為更精確反映生產性服務業對經濟的貢獻,香港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生產性服務業分類標準,及相關的統計體系,以便進行持續的評估和及時更新。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分類研究的意義
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分類研究的意義不僅限於統計層面,更是有效促進經濟改革和人才政策制定的重要工具。通過系統化地將生產性服務業分類,政府不僅能精確制定涉及勞動力市場的政策,而且能更有效地應對人才配置的需求。例如,透過分析行業分類數據,政府能夠識別那些尚有人才需求的增長行業,並針對這些領域制定吸引人才的策略,如向此類人才提供稅收優惠、專業培訓補助以及其他激勵措施。
現在香港政府試圖引入國際人才滿足本地市場需求,不過,問題是缺乏對各行業具體需求的深入數據支持。近期報導顯示,高技能人才也面臨就業困難,部分原因是由於某些行業的人才需求已經達到飽和狀態。這樣,有些來港人才難以在最適宜的領域發揮其專長。
憑著精確的生產性服務業分類和數據,政府能更有效地理解各行業對其專業技能的實際需求,從而更有針對性地引入合適人才,以提升香港的營商環境和整體競爭力。這不僅達到促進經濟多元化發展,也為來港謀發展的專業人士提供了明確的職業道路。
生產性服務業不僅是香港實體經濟的支柱之一,更是未來經濟創新和成長的核心。目前,香港缺乏統一分類法和系統性數據,因而急需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建立一套精確的分類。擁有此標準之後,我們便能有效地制定合適的政策來促進行業的發展,及制定長遠的經濟改革。
作者葉浚生是民主思路地區幹事、元朗分區委員會委員。文章標題為編輯所擬,原題為「生產性服務業分類的必要性」。內容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