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香港要改革——善政良治須靠善作方能善成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來稿作者:藍海

行政長官李家超第三份施政報告開宗明義,主題就叫「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把「齊改革」放在首位,並且在隨後出席的立法會施政報告答問會時李家超再次表示,香港整個社會都必須一起參與改革。

話雖這麼說,然而現實卻是自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向特區官員提出香港必須改革這一要求以來,我們看到香港主要媒體上對改革這一話題之議論,基本上全由立法會議員及有政治背景的社團成員首長及學者專家包辦,普通市民極少公開的發表評說與建言。說明改革並沒有真正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和深入基層市民普遍引發重視的話題,因此,落實全社會一起參與恐怕還只是政府的一廂願景。

香港社會自2019年因修訂《逃犯條例》引發暴亂,又經歷了三年新冠疫情肆虐以來,香港經濟一度陷入歷史低谷,香港民心渙散不暢,坊眾普遍感受到一種沉重的壓抑感。在遭受連串打擊下,社會亟待充分休養生息以恢復元氣,民心亟須安撫重振以凝聚和爭取更多共識。

本來隨著《國安法》和《23條立法》完成,社會結構已非同往日,「愛國者治港」和「行政主導」已全面實現,香港要「由治入興」,要實現「善政良治」,政府的施政須更多地體現一張一馳,寬嚴有度,要根據社會客觀環境識變、應變、求變,尤其要在「善」字上多做文章多下功夫,積極地更多地營造寬鬆融和的社會環境氛圍。換言之,政府有責任把握保持好香港作為「一國兩制」下的資本主義制度特色和分寸,政治色彩淡一些,經濟資本氛圍濃一些,社會開放自由度更高一些,「善政良治」才能有所體現。

大家都知道,涉及外交的事務本是國家層面的權責,香港只是個「聯通世界」的國際商貿城市,傳統上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淵源深厚關係密切。近年卻屢屢頻頻熱衷於內地都已極少採用的激烈方式,動輒(每月超過一次)興師動眾往美、英、加等國使館,舉著牌額喊著口號強烈抗議示威,似乎不以這種義正詞嚴、寸理必爭、睚眥必究的鬥爭姿態不足以表達港人港府的愛國立場。

致於這種「精神勝利法」是否真的「長了自己志氣,滅了他人威風」?是否真正愛國利港?恐怕不會有多少人認真去思考。難道今天鄧小平的「穩住陣腳,韜光養晦」已不合時宜?難道香港人信仰的「和氣生財」哲理不再值得崇尚遵奉?廣東人還有一句「扮豬食老虎」的高明,難道聰慧的香港人都已棄捨遺忘?

香港更多的應該是一個優雅文明的世界級商貿中心,就算遭人誤解乃至中傷,也應該是一位受了委曲仍默默做好自己的賢慧君子淑女,而非一受刺激排斥就暴跳如雷厲聲對嗆的莽夫魯漢。古人尚有所謂「交絕無惡聲」,香港要回應世界的是藏鋒守拙、冷靜沉著、廣結善緣,是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强不息的獅子山精神,而不是好爭鬥勇、挑唇料嘴、聲嘶力竭的怒目相向。

今天我們如果對國際上種種指責、挑釁乃至不實的污衊更多地以有容乃大的精神積極去面對,不作無謂的爭執,而是有理有節地訴諸明智,表明我們與世界各國善意發展貿易交往,合作雙贏的良好願望,相信會贏得更多的人心。香港花好自然「香」,要發展要繁榮,不管對內對外香港都必須有更多的包容,更多的溫良恭儉讓,更多地體現「一國兩制」的初衷,才能保持和發揮「聯通世界」的功能和優勢,擔當好「超級聯繫人」和「超級增值人」重要角色。才能在國家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體現香港價值,作出無可代替的香港獨特貢獻。

老子道德經有云:「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不爭」是中國文化的一種至高境界,「不爭」才能在抗逆中笑到最後。不講策略,生凌長角,鋒芒畢露,於事何益?只有「善作」才會獲得「善成」,「善政良治」才不會成為空話,香港改革才能受更多市民理解關注支持乃至熱奉回應積極參與。

作者筆名藍海,退休前曾任編輯,長期在報章雜誌投稿。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論壇」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